漢字裡的大寫數字從何時出現
衆所周知,漢字在歷史上是按照“由繁趨簡,舍繁用簡”的規律發展而來的,但其中有一個特例,漢字中的數字卻反其道而行之,表現爲“舍簡求繁”的書寫特徵。
大寫數字在當下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並不鮮見,特別是在商業發票、財務記賬和經濟文書中不可或缺。那麼,它是從何時開始出現的呢?
最爲人們熟知的一種說法是源於明太祖朱元璋。據說明朝以前,人們記賬都是使用“一二三”等漢字和自己創造的一些簡單符號,這種記數的方法實用方便,但最大的缺點是過於簡單,容易塗改,給一些不法之徒有可乘之機,比如把“一”改成“二”“三”“六”“七”,把“三”改成“五”,再加上書寫者字跡潦草,辨別難度很大。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後,痛感元末官場貪污腐敗之風嚴重。《明史·刑法志》中載有這樣一宗大案:戶部侍郎郭桓利用職權,與官吏們狼狽勾結,大肆侵吞政府錢糧,累計達2400萬石糧食。“郭桓案”之後,朱元璋認識到治理貪贓枉法除了嚴懲罪犯外,必須在財務管理上採取有效措施。後來,讀音相同或相近的筆畫繁難的大寫數字“壹貳叄肆伍陸柒捌玖拾佰仟”,作爲小寫數字的另一種寫法,就成了朱元璋的一大革新舉措。雖然書寫麻煩,但在技術層面上堵住了賬冊上的漏洞,避免數字被塗改。
然而,這種說法似乎與史實並不相符。《明史·太祖本紀》和《明史·刑法志》中,都有關於郭桓案的相關記述,但根本沒有朱元璋規定“記載錢糧數字的漢字必須使用大寫數字”的記載。
事實上,漢字的大寫數字由來已久,只不過其本義並非數字,如“壹”的本義爲“專”,“貳”的本義爲“副”。據考,“壹、叄、伍”是最早用作大寫數字的文字,如《管子》中有“六月而且壹見”,《左傳》中有“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參”後被改爲“叄”),《易經》中有“參伍以變”。“貳、肆、捌、玖、拾”等,則是在唐宋被確定爲大寫數字的,如白居易《白氏長慶集·論行營狀》中有“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柒捌萬貫”的記載,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中說:“壹……拾,字書皆有之。叄,正是三字……柒字,晉、唐人書或作漆,亦取其同音也。”明代張自烈在《正字通》中說:“秦法凡數目字文單者,取茂密字易之。一作壹、二作貳是也。”清代康熙時期,“一至十字”都已有了相應的大寫數字,並在日常生活中一一對應使用。
可見,漢字中的大寫數字,即所謂的“茂密字”,是在秦代以後逐步形成的,唐宋時期已基本固定,清代以後已然約定俗成,並被廣泛應用於記載錢糧數目和經濟文書方面。
文/周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