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漢字隨想(金臺隨筆)
李忱陽
漢字的生命力,從來不在於固守某種書寫形式,而在於每個時代的人們都能從中汲取文化養分,並賦予其新的表達
即便今天打字多過手寫,筆墨不再常伴,但每一代人都經歷着既連貫又獨特的漢字文化薰陶,漢字已成爲我們血脈中無法剝離的精神基因
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形:提筆寫字,卻想不起如何落筆;久疏筆墨後重拾書寫,筆下的字跡卻不復往日的筋骨;平時網絡聊天時,習慣用表情包、符號等代替文字表達……這樣的情形越來越多,讓不少人感慨和擔憂:數字時代,漢字會遠離我們嗎?
在隱憂之外,另有一番鮮活場景正在上演:在浙江紹興的書聖故里、蘭亭景區等地,絡繹不絕的遊客在書法展館、文創市集拍照打卡、流連忘返;在短視頻平臺上,臨帖、摹帖的作品頻頻登上熱門;當現代街舞邂逅甲骨文字形,當紀錄片用故事串聯起漢字的演變軌跡,這樣的創新表達總能收穫滿堂喝彩……
這些看似矛盾的現象,恰恰勾勒出信息時代漢字命運的複雜圖景。作爲唯一從古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漢字遠非簡單的信息傳遞工具。它是中華文明數千年智慧與審美的結晶,是中華文化傳承的標誌。
漢字蘊藏着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從甲骨文、金文,到篆文、隸書,再到草書、楷書,漢字形態與書寫形式的流轉演變,一如中華文明般生生不息。縱然時代有更迭,但文字一致、識讀一體,前後得以相繼、文脈因此相通,這種傳承是真正的中華基因。
漢字書寫彰顯中華文化的藝術價值。立足於漢字本身精密、細膩的結構感,中國人通過單字結構的變化、字與字間的穿插錯落,以形象化的表達寄託審美追求,並進一步融合“書如其人”的人生觀、“立象以盡意”的世界觀。
今天,鍵盤敲擊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讓人們“疏遠”了手寫,甚至帶來“提筆忘字”的焦慮。因此,一些人開始擔憂漢字的未來。這種擔憂,本質上是對文化根脈的珍視與守護,也是對漢字文化濃度可能被稀釋的防備與警覺。
不過,回望歷史長河,漢字的生命力,從來不在於固守某種書寫形式,而在於每個時代的人們都能從中汲取文化養分,並賦予其新的表達。今天,技術的發展,讓漢字經歷深刻的變化,也爲漢字的傳承發展注入了無限可能。它打破了時空界限,讓深藏於博物館的碑帖、孤本等“觸手可及”;它降低了文化的門檻,使更龐大的受衆可以通過網絡講解感受漢字之美;它更激發了無窮的創造力,促使人們不斷探索漢字創新的路徑。
從腦洞大開、意蘊豐富的漢字服飾備受青睞,到國產新能源汽車將漢字書法藝術融入汽車標識設計,再到建築設計在佈局、造型、結構等方面參考書法的筆法、線條、疏密……如今,漢字蘊含的文化價值正在被更深刻地體認與珍視,漢字古老的生命力正在被不斷地激活與重塑。漢字,正在時代浪潮的激盪中,不斷回答着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命題。
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漢字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和精神家園。即便今天打字多過手寫,筆墨不再常伴,但每一代人都經歷着既連貫又獨特的漢字文化薰陶,漢字已成爲我們血脈中無法剝離的精神基因。因此,我們或許不必過度擔心漢字是否會“遠離”,而更應該思考,面向漢字多樣化的未來,如何在傳統與流行間找到恰到好處的結合方式、守正創新的表達手段,讓更多人愛上漢字之美、品讀漢語之韻、感悟文化之魂。
我們應當堅信,橫平豎直、撇捺飛揚的漢字,一定會在賡續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不斷髮展。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