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親測「進食順序」不同 可有效降低血糖上升幅度

醫師李唐越以連續兩天吃滷肉飯便當但進食不同順序,實測血糖的變化。示意圖/Ingimage

想要控制血糖,除了注意吃的內容,「進食順序」也很關鍵。家醫科醫師李唐越指出,飯後血糖的高低與心血管健康密切相關,尤其是高血糖不僅會增加糖尿病風險,更可能提高罹患心肌梗塞與中風的機率。

李唐越在其任職診所的YouTube頻道中分享實測結果,他連續兩天吃下相同的滷肉飯便當,搭配一杯紅茶拿鐵。第一天正常吃法,從頭到尾照慣例吃,飯後血糖來到161 mg/dL,但第二天他刻意調整進食順序:先喝水,再吃肉、菜,最後才吃飯,結果飯後血糖降至138 mg/dL,顯示只改變進食順序,就能有效降低血糖上升幅度。

「這樣的差距對健康有很大的影響。」李唐越解釋,飯後血糖若長期過高,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上升、引發慢性發炎,進而傷害血管內皮功能,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元兇,尤其現代人常有餐後飲料習慣,再加上高油、高糖的便當,對血糖控制更是一大挑戰。

李唐越強調,即便沒有糖尿病,掌握正確的進食順序,也能幫助血糖穩定、減少動脈硬化風險。他建議民衆在進食時採取「水、蛋白質、蔬菜、澱粉」的順序,不僅能延緩碳水吸收速度,還能增加飽足感、避免過量進食。

▪ 手機報稅超簡單!4步驟輕鬆搞定 一圖看節稅秘訣不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