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身族、糖尿病什麼都不能吃?營養師親測「進食順序」超關鍵

文/呂美寶 圖/方舟文化、達志示意圖

居家三餐、便利商店:「無感習慣+爭議食物」無濾鏡實測

【實測1】早餐對決:均衡組合vs.外食麪線,血糖差很大

・阿寶師早餐:97 → 117(升幅20)Good!

・大腸面線:106 → 166(升幅60)血糖飆高!

我非常注意早餐的內容,因爲高營養密度的早餐,可以幫我維持一整天的精神、活力與情緒,讓我工作效率良好。

我平時的早餐是一個相對均衡且豐盛的組合,包括無糖豆漿、水煮蛋、蔬菜加橄欖油、一個拳頭大小的低甜度水果、蒸熟的燕麥粒和南瓜籽。這樣的搭配提供了優質蛋白質、健康脂肪、膳食纖維和低GI碳水化合物。結果血糖變化相當平穩,從97上升到117,沒有過大的波動,屬於理想的血糖反應。

相比之下,我有些個案很喜歡在早餐吃大腸面線這類的小吃,但這類早餐對血糖的影響就大不相同。實測發現,吃完大腸面線後,血糖從106飆升到166,比我的均衡早餐高出不少。這樣的血糖波動代表餐後血糖快速上升,可能伴隨後續的血糖回落過快,導致下一波飢餓感會提早出現,甚至影響全天的能量穩定。

這兩種早餐的最大差異,來自於食材的組成與GI值(升糖指數)。均衡早餐含有蛋白質(無糖豆漿、蛋)、健康脂肪(橄欖油、南瓜籽)和膳食纖維(蔬菜、燕麥粒),能夠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讓血糖上升速度較慢。而大腸面線的主要成分是麪粉製成的細面線,屬於精緻碳水化合物,容易讓血糖迅速飆升。雖然大腸本身含有蛋白質,但分量通常不多,且湯底可能含有勾芡或高鈉調味,也容易影響血糖反應。

【阿寶師的建議】

•早餐蛋白質很重要:就算吃麪食類,也要加一顆水煮蛋或無糖豆漿,提升蛋白質攝取,延緩血糖上升。

•選擇湯底不勾芡:儘量選沒有勾芡的面線或減少分量的攝取,避免隱藏的精緻澱粉。

•搭配一盤清燙青菜:食用蔬菜類食材可增加膳食纖維,在吃麪線前,先吃一盤青菜,幫助穩定血糖。

【實測6】進食順序影響大?先吃蛋白質vs.先吃澱粉碳水

・先吃蔬菜和蛋白質,再吃碳水:96 → 137(升幅41)Good!

・先吃澱粉碳水:94 → 173(升幅79)血糖飆高!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先吃蔬菜和蛋白質,再吃碳水化合物(澱粉)」有助於穩定血糖,但這種進食順序到底能影響多少呢?帶着這個疑問,我親自做了一個實測,結果讓我大吃一驚!

這次測試的餐點內容完全相同,都是211餐盤的均衡組合:一份青菜、一份青菜炒肉絲、一份皮蛋豆腐,再加上半碗雜糧飯。唯一的變數就是進食順序。

第一天,我遵循「先吃蔬菜和蛋白質,再吃碳水」的原則,先吃完蔬菜和蛋白質大約一半後,纔開始吃米飯。結果血糖變化非常平穩,從96上升到最高137,波動幅度不大。

第二天,我刻意顛倒順序,一開始就先吃完所有的米飯,然後再吃蔬菜和蛋白質。沒想到血糖竟然從94直接飆升到173,升幅高達79,這個結果讓我相當震驚!

這次實測清楚證明,進食順序真的會影響血糖反應:

•蔬菜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延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減少葡萄糖的快速釋放,讓血糖變化較緩慢。

•蛋白質與健康脂肪有助於延長胃排空時間,讓身體有更充足的時間調節血糖,不會一次釋放過多葡萄糖。

•碳水化合物如果先吃,沒有纖維與蛋白質「墊底」,容易快速消化吸收,造成血糖急劇上升,進而影響胰島素的敏感度,長期可能導致胰島素阻抗、肥胖和代謝問題。

【阿寶師的建議】

•吃飯時的最佳進食順序:上半場先吃青菜與蛋白質食物,下半場再吃碳水化合物(如米飯、根莖類、麪食)。先吃蔬菜、蛋白質與健康脂肪,提供膳食纖維,延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增加飽足感,平穩血糖。最後才吃碳水化合物,避免血糖飆升。

•哪些族羣特別適合遵循這個進食順序?

☉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前期或胰島素阻抗者:這種進食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餐後血糖波動,減少胰島素的負擔。

☉想減重或控制體脂的人:先吃蛋白質與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減少進食過量的可能性,避免碳水攝取過多導致脂肪囤積。

☉容易餐後昏沉、精神不濟者:可減少血糖劇烈波動,有助於維持穩定的能量狀態,避免餐後嗜睡或疲勞。

【推薦書籍】

書名:《逆轉胰島素阻抗 21天重啓健康代謝》

作者:呂美寶

簡介:功能醫學營養師,擅長透過深度諮詢引導,提供個人化精準營養建議。具有超過20年功能醫學營養資歷,國家營養師與丙級中餐證。現任食物的力量/芮霖健康精準營養諮詢中心執行長、臺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學會理事。

出版社:方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