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美糾紛多 議員促建立風險評估指引

目前如針劑注射等非手術醫美療程,缺乏讓民衆查證風險資訊的平臺,臺北市議員曾獻瑩建議北市府建立「風險評估指引」制度,由醫師提供消費者風險評估,完成知情確認。圖爲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醫美事故層出不窮,日前有民衆到醫美診所施打俗稱的「牛奶針」不幸身亡,臺北市議員曾獻瑩指出,目前如針劑注射等非手術療程,缺乏可讓民衆查證風險資訊的平臺,建議北市府建立「風險評估指引」制度,由醫師提供消費者風險評估,完成知情確認。北市衛生局迴應,目前透過年度督導考覈作爲管理依據,同時加強管理屢次違規診所,提升醫療品質與安全。

根據衛生局統計,近10年累計受理582件美容醫學醫療爭議案件,光是去年即高達90件,創下歷年新高,今年截至6月底也已超過49件,其中包括4起死亡案例。

曾獻瑩認爲,爭議事件不斷增加,凸顯當前醫美環境中,消費者普遍面臨資訊風險揭露不足、療程成效被過度渲染,甚至誇大不實廣告等多重問題。

曾獻瑩表示,目前不少醫美療程本質上即爲醫療行爲,應受到專業監管與風險告知保障,臺灣目前尚未設立「美容醫學」專科制度,凡具西醫師資格者即可執行醫美療程。

他指出,根據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特定美容醫學手術項目,如削骨、隆乳、抽脂等,應依該辦法向縣市主管機關申請登記覈准,並於衛生局官網公告通過覈准與品質認證纔可以執行,但對於其他常見療程如光電治療、針劑注射等大量普及的非手術療程,目前仍缺乏統一公開查詢平臺與完整施術者資格名單,導致多數民衆難以確實查證醫師背景與風險資訊。

曾獻瑩舉例,日本強調書面知情同意並嚴格控管術前說明;英國與德國採取風險分級制度,高風險項目必須由合格醫師在合格場域執行,並設有公開平臺供民衆查詢診所與醫師背景。

他建議市府可輔導診所,建立類似「風險評估指引」制度,讓民衆在接受醫美療程前,由醫師提供完整療程說明與風險評估,並透過QR Code或紙本完成書面知情確認,確保資訊對稱,落實選擇權與安全權。

衛生局醫事管理科長陳怡龍迴應,目前衛生局透過年度督導考覈,要求診所填報相關資訊,並前往查覈作爲管理依據,也會將屢次違規或發生醫療事故的診所列爲高風險名單,並加強管理、稽查與列管,提升醫療品質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