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美牛美豬將放寬 專家促先完成風險評估
圖爲在賣場內販售的美牛。(本報資料照)
關稅談判之際,傳我方擬放行過去管制的美牛內臟及絞肉,並將豬腎萊劑容許值比照國際標準。毒物專家指出,食安政策的三角是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溝通,每個國家的飲食習慣不一樣,不論是牛肉或豬肉,都需要先評估再討論。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今年3月公佈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點名臺灣要求落實豬肉產品原產地標示,並對萊克多巴胺最大殘留容許值(MRL)做出規範等作法,不正確地暗示美豬產品存在食安疑慮。近期正值關稅談判,外界傳出政府擬放寬美牛內臟、絞肉及豬腎的進口。
林口長庚臨牀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表示,我國對萊克多巴胺的殘留容許量,豬肉內臟爲0.04ppm,美國則是0.09ppm,較爲寬鬆。美國豬農在飼料中使用萊克多巴胺,是爲了增加豬肉的蛋白質、減少脂肪。每個國家的飲食習慣不一樣,吃內臟的程度也不一樣,最重要的是風險評估。
至於美牛,顏宗海表示,發生在牛的疾病叫「狂牛症」,若食物中含有Prion蛋白,在人類身上則會導致新型庫賈氏症。美國已有10年未發生過典型狂牛症案例,若那麼多年都沒有,政府可再評估,確定後才放寬。
顏宗海表示,食安政策的三角是風險評估、風險管理和溝通。臺灣民衆吃豬肉的比例比牛肉多,但不論是豬肉或牛肉,都需要做完風險評估再討論,這是標準的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