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劑200萬!工程師罹罕病「9年骨折6次」 天價藥納健保迎曙光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一種基因突變造成的遺傳性罕見疾病,依年齡和運動功能分爲四型。(圖/記者許宥孺攝)
記者許宥孺/高雄報導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是一種基因突變造成的遺傳性罕見疾病,高雄一名55歲王姓工程師在41歲時確診SMA,回溯過往運動狀態,大約是在18歲就開始發病,常常跌倒、手腳無力,曾經9年內摔斷手腳6次,在當時並無藥物可醫治。如今十多年過去,多種SMA藥物相繼問世,一劑4900萬的基因藥物、200多萬的背針,在臺灣也陸續納入健保給付,爲患者帶來生命的新曙光。
每年2月最後一天是國際罕見疾病日,高醫小兒部鍾育志以「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爲例作分享,SMA是一種單一SMN1基因變異導致神經肌肉運動功能退化的體隱性遺傳罕見疾病,患者會因運動神經元持續進行性退化,影響坐立、行走、說話與吞嚥功能,嚴重甚至無法自主呼吸而死亡。
▲高醫小兒部教授鍾育志,被稱爲「臺灣SMA之父」。(圖/記者許宥孺攝)
「臺灣SMA之父」鍾育志指出,SMA可依照發病年齡和患者可達到最佳運動狀態來做分型,主要有4型,通常發病後預後都很差。第一型通常會在出生6個月內就發病,終生臥牀,佔發生率50-60%,若無及時治療,死亡率高達80%。
第二型則在出生6至18個月後發病,患者可輪椅代步,但無法獨自坐立,佔據20-30%;第三型則是少年時期發病,患者起初可獨自行走,但逐漸以輪椅代步,約佔10-20%,第四型則是18歲以後才發病,有輕微運動功能障礙,佔個案1%。
▲臺灣健保給付3種SMA藥物,依患者年齡、症狀選擇治療方式,新生兒基因藥物最貴一劑4900萬。(圖/記者許宥孺攝)
在過去,SMA無藥可醫,隨着醫藥進步,多種SMA藥物相繼問世,但是每一針劑都動輒百萬、千萬,多數患者只能以支持性治療圍住。2020年臺灣首次健保給付SMA藥物,並開始進行分階段給付SMA藥物,臺灣是全球第一個進行全國性SMA新生兒篩檢,並提供嬰兒藥物治療的國家。
▲人權律師陳俊翰也是SMA患者,生前積極爭取健保全面給付。(圖/記者湯興漢攝)
2023年起,臺灣健保開始給付3種SMA藥物,患者及時治療,就能幫病程踩剎車,嬰兒患者一生只要注射一劑,但一劑要價4900萬元的基因治療藥物也不再遙不可及。已故人權律師陳俊翰也是SMA患者,他生前積極爲健保擴大給付SMA藥物而奔走,健保於2024年8月擴大給付,爲國內SMA醫療史重大突破。
▲病友王程麒以前想60歲前退休,現在只想工作到不能做爲止。(圖/記者許宥孺攝)
一名55歲工程師王程麒,在3歲前就容易跌倒,運動功能較同儕落後,周遭也沒有人告訴他可能罹患罕病,他直到41歲才確診SMA,曾在9年內發生6次嚴重骨折,左大腿、左小腿、左肩保、右腳踝都摔斷過,2016年終於盼到SMA藥物問世,雖一度對天價自費藥物感到絕望,但自從臺灣也將藥物納入健保給付,現在只要付住院費,大大減輕負擔,「背針沒有健保給付的話,一劑200多萬,第一年就要打6劑,而背針終身都得持續打」。
王程麒表示,SMA是一種基因突變,他的妹妹先確診,後來他去檢查也才發現確診時,但當時父母已逝、他也有一子,雖帶因但不發病,研判他的雙親都有帶因,才罹患SMA。醫師建議,未來兒子要結婚時,另一半要去做檢測,如果同樣帶有隱性基因,未來誕下的小孩就有1/4機率確診SMA。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不再是無藥治療。(圖/記者許宥孺攝)
鍾育志提醒,若發現自身運動功能持續退化,目前並未獲確切診斷,無論任何年齡,應尋求正確診斷,目前SMA是可治療的疾病,健保有給付昂貴的藥物,每人每年約可省下700多萬藥費,請病友不要放棄任何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