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幹”字爲綱 答好作風建設“必答題”
以“幹”爲橋,打通民心“梗阻”。羣衆路線是黨的生命線,而“幹”就是連通黨心民意的“橋樑”。當前,少數幹部下基層存在“身入心不入”的現象,黨員幹部下基層,既要“身入”更要“心至”,既要“坐板凳”更要“掏心窩”。破解之道在於踐行“三幹”:帶着問題“蹲點幹”,不當“葫蘆型”幹部,甘做“鐵鍬型”公僕,在田間地頭找辦法;迎着困難“帶頭幹”,哪裡有羣衆的“熱鍋上的螞蟻”,哪裡就要有黨員的“鐵肩膀”;盯着實效“持續幹”,不搞“運動式”幫扶,多做“滴灌式”服務,以“釘釘子”精神解決教育、醫療等民生難題。
以“幹”爲引擎,助推發展“突圍”。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幹”是最硬核的方法論。面對轉型升級的“婁山關”、創新突破的“臘子口”,黨員幹部既要杜絕“口號式落實”的虛幹,也要防止“盆景式打造”的假幹,更要反對“作秀式調研”的蠻幹。要在科技創新一線,“幹”出核心技術突破;要在鄉村振興戰場,“幹”出產業富民新路;要在風險防控前沿,“幹”出化危爲機本領。這就要求我們要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做起而行之的“行動派”,當攻堅克難的“主攻手”,以“釘釘子”精神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這既是對“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的時代呼應,更是以作風建設新成效護航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玉溪市通海縣紀委監委)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