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患者“臨牀治癒”不再是夢 就在這家醫院

在慢性乙型肝炎(簡稱“慢乙肝”)治療領域,“臨牀治癒”(又稱功能性治癒)曾被視作遙不可及的目標。

近日,石河子市人民醫院感染科(乙肝臨牀治癒門診)迎來重大突破:一名長期接受恩替卡韋分散片抗病毒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黃女士,經該科團隊系統化、個體化治療後,成功實現乙肝表面抗原(HBsAg)清除,並出現保護性抗體,達到國際公認的“臨牀治癒”標準。

這意味着她有望安全停藥,肝癌與肝硬化風險顯著降低,生活質量將迎來質的飛躍。

黃女士罹患慢性乙肝三十多年,雖長期服用抗病毒藥物控制病毒複製,但乙肝表面抗原(HBsAg)始終呈陽性,意味着病毒並未徹底“離開”她的身體。這不僅帶來心理負擔,更需終身服藥,並面臨肝纖維化進展風險。

“我每天吃藥像吃飯一樣準時,總擔心哪天肝就壞了。”黃女士坦言。直至來到人民醫院感染科(乙肝臨牀治癒門診),希望尋求“治癒”可能。

感染科教授季榕領銜的肝病團隊,爲黃女士啓動了“個體化治療+精準隨訪策略”,通過高靈敏檢測技術,全面評估其乙肝病毒載量、表面抗原定量、肝纖維化程度及免疫狀態,最終確定採用基於聚乙二醇干擾素α的聯合治療方案。

“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追求臨牀治癒,需嚴格篩選優勢人羣,並制定‘一人一策’的治療路徑。”季榕解釋,治療中團隊通過動態監測HBsAg定量、抗體水平及免疫功能變化,及時調整劑量與療程,並全程管理藥物副作用,確保治療安全有效。

經過約12周的科學治療與密切隨訪,黃女士的血液檢測迎來歷史性轉變: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降至0.05 IU/mL以下(轉陰);乙肝表面抗體(抗-HBs)出現並持續升高,目前達到90IU/ml;乙肝病毒DNA持續低於檢測下限。

這標誌着黃女士成功實現“臨牀治癒”——即停藥後病毒持續抑制、HBsAg持續陰性,肝臟炎症與纖維化逐步改善,肝癌風險趨近健康人羣水平。

據瞭解,我國現有約7000萬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傳統抗病毒治療雖可控制病情,但難以徹底清除病毒。實現“臨牀治癒”是當前全球肝病學界攻堅的核心目標。

“感染科此例成功治癒具有里程碑意義”,感染科主任龍文表示,“它證明通過精準篩選患者、優化治療策略及全程管理,部分慢性乙肝患者完全可以摘掉‘乙肝’帽子,真正迴歸健康生活。”

目前,該科已建立成熟的“乙肝臨牀治癒門診”,爲更多符合條件的患者提供治癒路徑評估。

專家同時提醒,乙肝臨牀治癒目前總體成功率約10%-30%,患者需經專業評估方可啓動治療。對於暫不符合條件的患者,長期規範抗病毒治療仍是控制疾病進展的基石。(通訊員 高飛 邢竹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