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過期堅果補償一千元,爲啥沒能封住乘客的嘴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評論員 朱文龍

2月24日,有網民在社交平臺發文稱,其乘坐吉祥航空航班時,乘務人員發放的堅果包過期了10天,對此,機組承諾給予乘客每人1000元的補償,前提是需要簽署保密協議,要求“乘客獲得補償後,不得通過任何方式向第三方透露協議內容”。

一袋普通小袋堅果,市價再貴也不過數十元,航空公司卻願意支付高達數十倍的賠償,真可謂下了“血本”。航空公司這麼做,是擔心事情一旦曝光,可能引發負面輿情。但是,即便提供瞭如此高額賠償,還是沒能阻擋事件被乘客公之於衆。一袋過期堅果補償一千元,爲啥還是沒能封住乘客的嘴呢?

這與航空公司的處理措施欠佳有關。報道顯示,在簽署保密協議時,乘務員曾將乘客堵在廊橋。這一做法,從觀感上,似乎就帶有了某種“強制”意味,激化了部分乘客的情緒,致其最終選擇寧願不要賠償,也要將事件公之於衆。

當然,這並不是說吉祥航空此前的應對措施沒有意義。相反,吉祥航空在事發後提出積極賠償表現出的誠意,大大降低了此事帶來的負面影響。諸如“補償1000元很良心了”之類的評論,數不勝數,航空公司的聲譽並沒因堅果過期受到明顯的傷害。事情發展到這一地步,主要是因爲公衆看到了航空公司積極解決問題的誠意。

事實也是如此,事件發生後,吉祥航空不僅提出千元高額賠償,而且重新梳理了堅果類的小零食配送流程,完善覈查機制,建立更完善的監督機制,確保同類問題不再發生。

客觀而言,包括航空公司在內的衆多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紕漏,損傷到顧客利益。遇到此類事件,不少企業擔心誘發負面輿情,患上了“輿情恐懼症”,處理事情第一想到的不是積極解決問題,而是推諉、拖延“捂蓋子”。

吉祥航空對於堅果過期事件處置結果表明,一味遮掩,並不能阻止事情曝光,事情曝光也未必就一定出現負面輿情。輿情走向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對事情做出及時妥善的處置。真能像吉祥航空這樣,誠心誠意解決問題,即便事件被曝光,“天”也塌不下來。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