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風災、一則訊息 誰能撐過品牌的韌性考驗?

▲賴清德總統多次強調,臺灣必須打造具備「韌性」的國家,能在外部挑戰下持續穩定,並在危機中找到改變與進步的契機。(圖/總統府提供)

●張美慧/戰國策傳播集團董事長

近年來,「韌性」成爲政治與社會的重要關鍵字。賴清德總統多次強調,臺灣必須打造具備「韌性」的國家,能在外部挑戰下持續穩定,並在危機中找到改變與進步的契機。這樣的思維,不僅是治理哲學,也是品牌經營的重要核心。

近期我們研究發展「韌性品牌」的概念,爲企業品牌做韌性指標測試,如同品牌健檢,好知道該補強何處,再就品牌組織進行Foresight(前瞻力)、Preparedness(整備力)、Response(應變力)以及Reorientation(調適力)等四個面向的準備,不僅要在順境中展現差異化與競爭力,更要在逆境中保持穩定、恢復力與轉化力。

換句話說,一個真正有價值的品牌,必須能夠抵抗衝擊,並把危機轉化成深化信任與價值的契機。

近期的花蓮風災,就是一個檢驗公共品牌韌性的案例。對地方政府而言,這是一場「治理能力」與「社會信任」的壓力測試;對中央政府與執政黨而言,這同樣是展現整合與領導的機會。雖然天災本身不可避免,但各層級政府如何協調、如何溝通,以及如何讓民衆感受到被支持,正是品牌韌性的具體展現。

除了天災,政治組織還要面對資訊與輿論的挑戰。例如民進黨黨團 LINE 羣組被截圖外傳事件,就凸顯了在數位時代,資訊透明化與溝通細節的重要性。

這類風波往往看似瑣碎,卻可能在社會大衆心中留下「態度與誠信」的印象。若能及時迴應、妥善處理,不僅能化解爭議,更能展現組織的反應速度與自省能力。

不論是天災造成的治理壓力,還是資訊風波帶來的形象挑戰,真正決定品牌價值的,從來不是平日的口號,而是在異常重大危機中的表現。唯有在壓力下,纔看得見品牌是否能承受衝擊、快速恢復信任,甚至把挑戰轉化成改革與進步的動能。

因此,品牌的「韌性」不是抽象的口號,而是一個組織能否持續贏得信任的基石。從花蓮風災到黨團 LINE 事件,我們都看到相同的啓示:真正的品牌韌性,只有在重大危機中才能被看見。

▼雖然天災本身不可避免,但各層級政府如何協調、如何溝通,以及如何讓民衆感受到被支持,正是品牌韌性的具體展現。(圖/記者李毓康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