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災減災考驗城市韌性

近期,北方多地遭遇罕見暴雨侵襲,城市防汛減災壓力陡增,凸顯構建韌性防災體系的緊迫性。

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挑戰,需多管齊下構建韌性防汛體系。基礎設施改造是第一道防線。針對城市排水問題,要提升城市排水標準,對老舊排水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增加排水能力,減輕減少城市內澇問題。對於河流堤防,加大加固力度,定期進行巡查和維護,及時發現並處理隱患,防止潰堤風險。同時,積極建設海綿城市,通過增加城市綠地、透水鋪裝等措施,增強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能力。

完善應急物資儲備網絡至關重要。確保食品、藥品、救生設備等物資儲備充足、種類齊全,並建立高效的調配機制,保證在災害發生時,物資能夠“調得出、用得上”。可以建立區域性的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實現物資的共享和統一調配,提高物資利用效率。此外,推廣巨災保險也是分散風險的有效手段,通過推廣保險,減輕受災羣衆恢復生產生活所面臨的壓力。

公衆防災意識的提升是韌性體系的關鍵環節。通過社區演練、媒體宣傳和學校教育等多種方式,向公衆普及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讓公衆掌握在暴雨等災害來臨時的自救要訣,如提前關注天氣預報、儲備必要的生活物資、避免前往危險區域等。

實踐表明,唯有堅持系統思維、底線思維,將防災減災融入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和日常管理,從預警、防範、應對到恢復的各個環節都做到精準、高效、有序,才能構建起“監測精準、預警及時、響應迅速、恢復有序”的韌性體系,築牢守護生命的“銅牆鐵壁”,讓人民羣衆在氣象災害面前擁有更多安全感。(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劉春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