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財社論:金融支持消費應着眼成本降低和重點突出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的《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稱《報告》)提出,下一階段在貨幣政策思路上要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引導金融機構從消費供給和需求兩端,積極滿足各類主體多樣化資金需求。

提振消費是擴內需、穩增長的關鍵點之一,金融支持消費也屢屢被強調,具體支持措施也在陸續出臺。比如設立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從而引導商業銀行加大對服務消費與養老的信貸支持等。

目前我國消費金融服務體系已較爲完善,金融機構圍繞不同消費場景創新推出多元的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可以說金融支持消費已有較好基礎,但仍有進一步發力空間。

《報告》提出,要採取多種措施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同時,要持續優化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增強消費金融機構資金供給能力。

現在面臨的一個“困境”是,新增居民儲蓄在增加,新增居民貸款在減少。近幾年每年3月的新增居民存款均超1萬億元,而今年3月新增居民存款超過3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時,今年一季度新增居民貸款10435億元,同比少增1071億元,下降了9.3%。

出現這種困境的原因比較複雜,包括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情況下,居民對收入增長預期的下降導致儲蓄意願增強,也包括居民在獲得金融支持方面存在成本較高、項目缺少針對性等因素。

對於前者,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會爲收入穩定增長提供堅實基礎;對於後者,金融支持消費各項政策的陸續出臺,也會增強居民消費貸款信心。

首先,金融支持消費要持續降低居民的消費貸款成本。

人民銀行設立的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給予國家開發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商業銀行等21家金融機構的年利率爲1.5%。有數據表明,即使一些商業銀行在消費信貸方面打價格戰,平均利率也在3%左右,中間的利率差顯而易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的設立可能會促使商業銀行、財政及其他行業政策協同配合。

此前,在3月初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舉行經濟主題記者會上,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在政策傳導上,進一步完善利率調控框架,持續強化利率政策的執行和監督,對於一些不合理的、容易消減貨幣政策傳導的市場行爲加強規範,推動落實銀行補充資本金等措施,暢通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引導銀行科學評估風險,優化信貸結構,提升資源的配置效率。

其次,金融支持消費要突出重點,加強對改善型消費和新型消費的支持。

近年來,對傳統消費領域的財政及金融支持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效應也會逐步呈現邊際遞減。上述《報告》中的專欄文章指出,從結構看,受限於市場飽和與供需適配性,傳統商品消費增長逐漸承壓,而服務消費需求持續升溫,服務消費佔居民消費支出的比重穩步提升。

2024年8月,國務院印發的《關於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強調,要引導金融機構優化信貸產品、提供差異化服務,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對服務消費重點領域信貸支持力度,增加適應共享經濟等消費新業態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供給。

改善型消費包括文化娛樂消費、旅遊消費、體育消費、教育和培訓消費、居住服務消費等;新型消費則包括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等。這應該都是金融支持消費的重點方向。

再次,金融支持消費措施要形成體系,防止政策碎片化。

潘功勝在5月7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央行將出臺金融促消費一攬子政策舉措,研究出臺金融支持消費的指導性文件。

將來,要實現金融支持消費政策的系統化,防止碎片化。因爲碎片化的具體消費支持政策在效果上可能會偏於短期化,促消費的重點在於強化頂層規劃,建立完善衡量消費發展的政策和系統性指標體系。這需要央行、財稅部門及地方上的共同努力。

在近年來國內消費增速有所放緩的情況下,金融支持在促進消費上的基礎性作用更加凸顯。金融支持消費也面臨着新形勢、新要求。根本路徑在於進一步降低消費貸款成本,並在重點領域提供更多消費機會,着眼於改善型消費和新型消費正是其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