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系”投資人跨界創業 管線“賣了”4億美元的映恩生物再衝港股IPO
《科創板日報》2月28日訊(記者 餘詩琪)2月27日,映恩生物 Duality Biotherapeutics, Inc.(以下簡稱“映恩生物”)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香港IPO上市,摩根士丹利、富瑞金融、中信證券爲其聯席保薦人。這是繼其於2024年8月26日遞表失效後的再一次申請。
映恩生物主要研發ADC(抗體偶聯藥物),目前擁有12條自主研發的ADC管線,尚無產品獲批上市,7款進入臨牀,1款處於III期臨牀。
在衝刺IPO前,映恩生物已經是一家頗受業內關注的新秀公司,一是因爲其創始人朱忠遠從投資跨界創業,二是映恩生物兩年內完成了6筆ADC藥物授權交易,入賬金額達到了4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約29.21億元)。
“藥明系”投資人跨界創業
映恩生物的發展節奏相當之快,成立至今不到6年時間,已經將產品管線推至臨牀後期,並尋求上市。
這種快節奏的模式和其創始人分不開關係。公司創始人朱忠遠是一位資深的醫藥投資人,在生物醫藥投資領域擁有超過20年的經驗,投資及孵化過多家創新藥企,包括基石藥業、榮昌生物、甘李藥業等。
朱忠遠的投資生涯,和“藥明系”有着很深的交集。他在2015年-2017年擔任Wuxi Healthcare Ventures的合夥人,之後兩年又擔任了6 Dimensions Capital的合夥人。
這兩家機構都有着“藥明系”的背景。WuXi Healthcare Ventures即毓承資本,前身就是藥明康德投資部門;6 Dimensions Capital則是通和毓承,是在2017年由毓承資本和通和資本合併而來,最初由藥明康德創始人李革擔任通和毓承董事長。
在生物醫藥投資領域,有着“藥明系”背景的通和毓承戰績相當不錯,上市公司信達生物、基石藥業、華領醫藥等都是通和毓承的被投公司。
2019年,已經擔任了通和毓承合夥人的朱忠遠選擇親身下場,創立了映恩生物。公司成立次年就獲得了朱忠遠老東家通和毓承的A輪融資。一年後的A輪融資中,藥明生物的全資子公司WuXi Venture也加入了進來。
2021年4月,映恩生物啓動了B輪融資,在2022年又完成了兩輪B+輪融資。此時股東陣容堪稱豪華,吸引到了禮來亞洲基金、華蓋資本、中新創投、七晟醫藥、泰鯤、阿斯利康中金基金、七匹狼集團旗下的晟聯以及天力士國際資本等。
IPO前,映恩生物共計完成了4輪融資,合計融資金額達1.38億美元。公司的投後估值(全面攤薄)也由1450萬美元上升至2.7億美元(摺合人民幣19.72億元)。
管線“賣了”4億美元
投資機構在映恩生物背後扎堆,不僅是因爲創始人的背景加持,更重要的是映恩生物在商業化上已經有所驗證。
在業界,映恩生物一個重要的標籤是“會做生意”。截止到目前,映恩生物已建立12條自主研發的ADC管線,其中7款產品進行了授權,超過了半數。
就在今年開年,映恩生物連續完成了兩筆ADC藥物交易。一是將核心產品HER2 ADC藥物DB-1303多個適應症在中國內地、香港和澳門的商業化權益授權給瀋陽三生;另一筆交易則是將一款臨牀前管線DB-1418/AVZO-1418的全球範圍內(大中華區除外)開發、製造和商業化權益授權給Avenzo Therapeutics,Inc.
兩筆交易下來,映恩生物將獲得7500萬美元的首付款,在未來實現開發、註冊及商業化的節點還可獲得里程碑付款。
這兩筆交易在映恩生物的經歷裡還不是最大的。2023年,因新冠疫苗賺得“盆滿鉢滿”的BioNTech和映恩生物達成了合作。當年4月,BioNTech宣佈引進映恩生物DB-1303、DB-1311兩款ADC除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權益,預付款爲1.7億美元,另有超15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以及一定比例的銷售分成。8月,BioNTech又宣佈獲得映恩DB-1305除大中華區以外的全球權益。
同年7月,映恩生物還與百濟神州合作,授權出DB-1312(B7-H4)的全球權益,該產品被開發用於單藥或與百濟的PD-1替雷利珠單抗聯用,治療實體瘤。
招股書顯示,以上交易給映恩生物帶來了4億美元的入賬。但由於藥物尚未商業化,研發投入較多,映恩生物依然處於虧損狀態。報告期內,2022年至2024年第三季度,公司分別虧損3.89億元、3.58億元、5.66億元;同期與研發有關的成本及開支分別爲3.39億元、9.86億元、6.96億元及14.04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