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限貸真會掀預售屋解約、房仲倒閉潮? 數據打臉多是這些人退場

近來房市傳出「預售屋解約潮」、「房仲倒閉潮」的說法,引發購屋族人心惶惶。聯合報系資料照

近來房市傳出「預售屋解約潮」、「房仲倒閉潮」的說法,引發購屋族人心惶惶。不過,據內政部最新統計顯示,雖然央行自2024年9月啓動第七波信用管制後,確實造成部分買方貸款不足,但全國解約件數佔比僅1.1%,多數解約者甚至是多屋族與投資客,並非外界以爲是首購族斷頭潮。

解約件數規模不大 多爲多屋族、投資買家退場

統計顯示,2021年7月至2025年6月,全國預售屋交易約40萬件,其中解約僅4,418件,佔比1.1%。雖然限貸令上路後,平均每月解約件數從144件升至240件,但規模仍有限,不如外界口中的「全面解約潮」。

仔細探究解約樣態,該期間共有4,129人,其中1,585人一次籤兩戶以上,顯然不是首購;另有2,544人雖只買一戶,但其中約45.6%(1,160人)名下已有其他房屋。換句話說,高達66%、共2,745人爲非首購,顯示解約並非集中在自住型買方,而是多屋族與具投資性質的買家退場。

從區域來看,央行限貸令上路後,桃園、臺中、高雄三市的解約件數最爲明顯,每月平均分別爲38、38與36件;相較之下,臺北、新北、臺南分別僅有9、18、26件。雖然臺南件數不算最高,但增幅達91%,同樣顯示限貸措施對南部市場也產生壓力,能看出解約現象確實集中在房市交易相對熱絡的區域,而非全面性的市場崩盤。

數據推翻「倒閉潮」傳聞

針對外界憂心「首購族貸不到款」,地政司解釋,金管會已要求銀行優先保障「首購、自住及已承諾」貸款案件,不得隨意拒貸,並設立單一申訴窗口,若民衆在履約或交屋過程遇到糾紛,也能透過縣市政府消保或地政單位申訴。

而外界也盛傳房仲業出現「倒閉潮」,同樣被數據推翻。內政部指出,2021年至2024年間房市交易熱絡,不動產經紀業者每年平均淨增逾500家,雖然2025年上半年交易量減少26%,但全國仍有新開業371家、歇業305家,淨增66家,累計總數達9,293家,僅成長速度放緩,並未出現大規模倒閉。

預售屋與房仲市場現況

不過,嘉義、桃園與臺中近期接連出現建案停工,確實出現許多「爛尾樓」建案,地政司表示,已要求縣市政府介入,並督請信託銀行暫停動支價金,避免買方損失,爲強化保障,內政部將在8月底前預告修正「預售屋買賣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

地政司將針對三大方向提出修正,首先,專款專用,買方繳交價金必須全數用於工程;專戶直匯,契約須載明信託銀行專戶名稱與帳號,避免建商挪用資金;權益說明,建商簽約時必須提供信託權益說明書,讓買方清楚瞭解保障內容。

內政部也將陸續推出《預售屋購屋手冊》,協助消費者瞭解貸款、契約與風險,避免因資訊不足而受害。

地政司強調,所謂「解約潮」、「倒閉潮」更多是市場謠言或片面放大,透過數據顯示現象有限,且三分之二解約者並非首購族,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如何透過制度改革補強履約擔保,防止爛尾樓事件重演,保障購屋族的血汗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