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釋放了哪些信號?

中國商報(記者 王彤旭)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佈的《2025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上半年貨幣政策逆週期調節效果較爲明顯,金融總量平穩增長,社會融資成本處於低位,信貸結構不斷優化,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報告同時明確了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的主要思路:落實落細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持續營造適宜的金融環境。

新智派新質生產力會客廳聯合創始發起人袁帥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報告以“適度寬鬆”爲核心,明確了下一階段貨幣政策“穩增長、防風險、促進物價合理回升”的多重目標,既延續了此前政策框架的連續性,又針對當前經濟金融形勢的複雜性作出了精準調整。這一政策導向的出臺,需置於全球經濟復甦分化、國內需求不足與結構性矛盾交織的背景下理解,其核心邏輯在於通過流動性調控平衡短期穩定與長期轉型,爲經濟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金融環境。

落實落細存量政策

相較於《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實施好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表述,此次報告調整爲“落實落細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

報告明確,要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金融市場運行情況,把握好政策實施的力度和節奏,保持流動性充裕,使社會融資規模、貨幣供應量增長同經濟增長、價格總水平預期目標相匹配,持續營造適宜的金融環境。把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爲把握貨幣政策的重要考量,推動物價保持在合理水平。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爲,從總基調上看,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報告保留“適度寬鬆”表述,意味着下半年爲穩信用、促內需、強協同,貨幣政策仍將保持支持性立場。同時,更強調“落實落細存量政策”,以推動現有政策落地顯效爲主。考慮到近期財政貼息政策有效降低實體融資成本,結構性政策更能精準發力、避免資金空轉,以及存款加速活化、物價溫和回升的趨勢,短期加碼寬鬆的必要性不高,降準降息時點可能後移。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武澤偉對記者表示,中國人民銀行此次發佈的報告明確了“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延續性與落實重點,釋放出精準發力穩增長的積極信號。其核心在於通過靈活調節政策力度與節奏,維持充裕流動性,確保金融條件與經濟發展目標相匹配,爲經濟持續恢復提供穩定支撐。

“從政策工具選擇看,‘適度寬鬆’並非‘大水漫灌’,而是強調‘精準滴灌’與‘結構優化’。報告提出‘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如科技創新再貸款、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等,旨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的支持。這種‘總量+結構’的政策組合,既能避免流動性過剩引發的資產泡沫,又能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的領域。”袁帥說。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首次將“促進物價合理回升”提升至貨幣政策重要考量維度。“這既反映出對當前低通脹壓力的重視,也指向未來政策將更注重平衡內需提振、預期改善與價格穩定之間的協同關係,致力於實現多重目標的動態平衡。”武澤偉說。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付一夫對記者表示,將促進物價合理回升作爲重要考量,切中了當前經濟運行的關鍵問題。物價的合理波動對於穩定企業生產預期、刺激居民消費有着重要意義。目前來看,在整治內卷、推動落後產能有序退出等政策協同作用下,大宗商品價格已有一定上漲,隨着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持續發力,有望推動物價迴歸合理區間。

信貸結構不斷優化

報告提出,發揮好貨幣政策工具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用好各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報告中設置了四篇專欄文章,在加力支持方向上,分別聚焦普惠小微金融服務、金融支持科技創新、金融支持實體經濟質效提升、推動改善高品質服務消費供給。值得注意的是,這四個專欄均與信貸結構優化相關。

報告中提出,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持續引導金融機構提升金融服務對經濟結構調整的適配性,特別是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及支持擴大內需等要求,把更多信貸資源投向國民經濟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促進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循環。從多個維度看,信貸結構都在不斷優化。

報告顯示,新增貸款結構已由2016年的房地產、基建貸款佔比超過60%,轉變爲目前的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貸款佔比約70%。從新增貸款投向看,新動能和內需領域的貸款保持較快增速。從貸款期限結構看,中長期貸款佔比上升,有助於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支持。從貸款主體結構看,企業貸款佔比不斷增加。在信貸結構優化的同時,我國總體融資結構也在不斷改善,直接融資佔比持續上升。

接下來,在普惠小微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將着力疏通堵點、破解難點,不斷提升可獲得性、可持續性,在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用好各類服務平臺和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發揮科技、碳減排、養老等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協同效應方面進一步發力。

在科技創新方面,中國人民銀行將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好支持科技金融大文章工作方案,不斷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創新政策框架,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發揮中央和地方合力,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債券市場發展,培育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市場生態,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撐。

在促進消費方面,下一階段,金融政策將着重從供給側發力,並與其他政策形成合力,推動改善高品質服務消費供給,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助力釋放消費增長潛能。一是發揮貨幣政策總量和結構雙重功能。保持流動性充裕,持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營造有利於擴消費的金融環境,並加大服務消費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二是不斷拓寬支持消費的融資渠道,加大對服務消費供給企業的金融資源投入。三是強化政策協同配合。加快制定中長期消費發展戰略,加大低收入羣體保障力度,優化養老、育幼、醫療等服務體系,有效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

貨幣寬鬆或超預期

展望後續,袁帥認爲,我國貨幣政策的實施效果將取決於三方面因素:一是外部環境的穩定性,尤其是美聯儲政策轉向與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二是國內政策協調的力度,包括財政政策如何通過減稅降費、政府投資等工具與貨幣政策形成合力;三是微觀主體信心的修復程度,尤其是居民消費意願與企業投資預期的改善。若上述條件得以滿足,“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有望在穩定經濟增長的同時,推動物價水平迴歸合理區間,爲“十四五”規劃後半程的經濟轉型奠定堅實基礎。反之,若外部衝擊加劇或國內結構性矛盾持續,政策可能需進一步調整力度與節奏,甚至引入新的政策工具以增強調控靈活性。

溫彬表示,從總體上看,美聯儲年內重啓降息將爲國內貨幣寬鬆打開空間,但需關注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做好靈活調整。與此同時,內需恢復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會繼續加強逆週期調節,提升政策效能。後續貨幣政策將根據國內外經濟和金融運行情況相機抉擇,增強靈活性和預見性,強化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着力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實現“十四五”圓滿收官。

中國銀河證券發佈的研報認爲,貨幣政策的優先目標仍然是經濟增長和充分就業,貨幣寬鬆或超預期。從外部看,美聯儲9月或將再次降息,將爲貨幣寬鬆創造順風條件。從內部來看有兩條主線:一是美國對中國加徵關稅可能給中國出口帶來一定衝擊,中國經濟增速可能階段性放緩,並面臨一定就業壓力;二是下半年可能依然處在低通脹環境,實際利率仍然偏高,依然有調降的必要性。預計第三季度將再次調降政策利率10—20BP(基點),從而引導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下行,並傳導至貸款、存款利率的進一步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