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王關鍵前兆 醫曝有「大白胰」胰臟癌風險增6倍
▲在超音波檢查若發現胰臟特別亮白,代表有脂肪胰,要特別注意胰臟癌的風險。(圖/部立南投醫院提供)
記者邱俊吉/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使許多人知道「大白肺」的嚴重性,但「大白胰」的風險可能更高。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今於臉書分享,當胰臟在超音波影像中「比肝、腎還亮」,代表有「脂肪胰」,這是胰臟癌的警訊,因爲一半的胰臟癌病人有脂肪胰,而有脂肪胰的人,罹患胰臟癌風險是一般人6倍。
錢政弘於臉書粉專《錢政弘 胃腸肝膽科醫師》分享,脂肪胰是指過多的脂肪堆積在胰臟中,而在超音波檢查時,脂肪胰的實質迴音會比肝臟或腎臟更高,影像看來便會覺得顏色特別白。
針對脂肪胰,錢政弘寫道,脂肪胰會引發胰臟慢性發炎、激素失衡與細胞代謝異常,進一步活化KRAS癌基因與星狀細胞,促成纖維化與腫瘤基質形成,爲胰臟癌的形成、轉移鋪路,因此別再以爲胰臟癌毫無徵兆,脂肪胰便是提早發現的契機。
此外,胃腸肝膽科醫師林相宏最近在粉專《胰臟醫師 林相宏 禾馨民權內科診所》也發文提醒,臺灣平均每3人中有1人患脂肪肝,而脂肪胰的「知名度較低」,但盛行率其實也高達16%,威脅不容輕忽。
針對哪些人容易有脂肪胰,林相宏寫道,主要有6個族羣風險較高,包括腹部肥胖、血壓偏高、血糖偏高、三酸甘油酯偏高、好膽固醇偏低、經常飲酒等,其中酒精的危險在於其會使胰腺細胞逐漸被脂肪細胞取代,進而影響胰臟功能,增加罹患脂肪胰的風險。
林相宏也說,不要以爲體重正常的人不會有脂肪胰,因爲腹部肥胖、腰圍過大,往往比體重更能反映出內臟脂肪問題,所以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女性超過80公分,便須警惕相關危險性。
錢政弘提醒,若想遠離脂肪胰、胰臟癌,應從生活習慣做起,減少甜食與飽和脂肪,避免超加工食品,更應戒菸、限酒,並保持規律運動,穩定控制體重,纔不會讓脂肪成爲癌細胞的溫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