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緩失智 隨時開始1活動大有幫助!最新研究揭3大好處

近年多項研究成果顯示,學習新事物有助於減緩腦部老化速度,降低失智症發病風險。(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失智症目前無藥可醫,只能透過預防手段阻止或延緩。此前學界發現,雙語人士失智症發病時間比只會說單一語言者平均晚了5.4年,但確切原因一直沒找到。最新研究有了進展,科學家發現,懂2種語言對於大腦至少有3個好處,有助於延緩失智發生。

英國《每日郵報》20日引述《新科學家》雜誌(New Scientist)報導,加拿大蒙特婁麥基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學者菲利浦斯(Natalie Phillips)說,研究團隊研究核磁共振(MRI)影像發現,能說2種語言在預防失智症方面的第一個好處是讓「腦容量」增加。大腦儲備量或腦體積較大的人,在大腦達到引發失智症的門檻之前能承受較多損傷。雙語者的大腦語言區細胞量更多,與學習、情感有關的區域體積也更大。

加拿大麥基爾大學研究團隊最新研究發現,學習第2種語言能帶給大腦3種好處,有效延緩失智發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第二,能說第2種語言的人,大腦運作效率與適應力也更好。倘若腦部因失智問題而萎縮,雙語者的大腦能利用不同連結途徑獲得相同訊息。在不同語言之間不斷切換能增強認知儲備(cognitive reserve),聽到一個關鍵字,大腦與2種語言有關的路徑均受刺激。認知儲備負責的是決策、規劃、注意力等功能執行。

第三個強項與維護腦部有關,亦即大腦面臨疾病後果時如何維護健康。研究團隊調查雙語者與僅諳母語者早期或晚期失智的腦部情況,也觀察了未罹失智症自覺記憶力變差的人。MRI影像顯示,與單一語言失智症患者相較,雙語失智症患者海馬迴活動下滑程度小很多。未失智的單語者、雙語者,海馬迴大小並無差異,但雙語者海馬迴衰退較小。海馬迴是大腦的記憶中心而非語言中心,這也引起研究人員注意。掌握2種語言有助於在海馬迴受損時維持其體積,而非預先增加體積。

美國伊利諾州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研究多語言能力的學者馬裡安(Viorica Marian)指出,成年之後學習新語言仍有助於促進大腦健康。除了學習新的語言,減肥、多運動、戒菸等生活方式改善手段,也有助於預防失智。

多倫多約克大學學者畢裡史托克(Ellen Bialystok)說,學習2種語言不能完全預防失智,但可以阻止失智症狀擴大蔓延。雙語者發生認知問題時,衰退速度會更快,但發病時間比較晚,這能爲家人爭取更多思考對策的時間。她說,使用第2種語言的時間愈長,腦部受到的良好刺激就愈大,「對大腦而言,困難的事情有益處」。那麼,多學幾種語言會更有用嗎?畢裡史托克說,「目前並無經驗證據顯示,會的語言愈多就能提供更多保護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