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語言能延緩失智症病程 研究揭3關鍵因素:保持大腦活躍

失智症在各國都影響了許多家庭。示意圖,非當事人。圖片來源/ingimage

在臺灣,每74人中就有1個人是失智症患者(臺灣失智症協會資料),如何降低失智風險,已成爲全民關注的健康議題。根據最新研究發現,除了玩遊戲、拼圖等已知的方式,學習並使用第二語言,也能有效延緩失智症的發展。

據《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報導,菲利普斯(Natalie Phillips)是蒙特婁康考迪亞大學(Concordia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她日前接受《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訪問指出,能說兩種語言的年長者,更能對抗失智症。

菲利普斯的說法並非毫無根據。早在2007年,加拿大心理學家比亞利斯托克(Ellen Bialystok)就分析184名失智症患者的病歷,發現雙語患者的症狀比單語患者晚4年纔出現。

儘管過去已有研究指出雙語能力與認知退化之間的關聯,但科學家一直不清楚其背後的運作機制。近期,菲利普斯的團隊透過先進腦部成像技術,終於找出了三大關鍵因素:

1. 增強「腦部儲備」 大腦可承受更多損傷

學習並使用兩種語言,讓大腦發展更強韌的神經結構,因此即使大腦受損,也能保持較長時間的正常運作。

2. 提升「認知儲備」 大腦適應力更強

雙語者的大腦需要經常切換語言,因此訓練了資訊處理的靈活度。在聽見發音相近的單詞時的聯想能力,可以強化負責記憶與決策的神經網絡,減緩認知退化。

3. 幫助「腦部維持」 記憶區域受損較慢

菲利普斯發現,相較於單語者,雙語者在出現認知問題後,大腦海馬迴(掌管記憶的主要區域)退化較慢,代表記憶力能維持得更久。

雖然雙語能力無法完全預防失智症,但它的確能有效延緩發病時間,這對病患與家人來說,是極爲珍貴的時間優勢。不過,菲利普斯也強調,最重要的不是會幾種語言,而是確保大腦持續接受挑戰。除了學習語言,閱讀、解謎、學習新技能、參與社交互動等,都能讓大腦保持活躍,降低認知衰退的風險。換句話說,不斷學習、不讓大腦懶惰,纔是對抗失智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