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發資管退出公募牌照申請,倒計時下選擇分化:有的加速轉公募,有的忙移交

財聯社8月5日訊(記者 趙昕睿)在券商資管公募牌照申請審批進程普遍放緩背景下,申請隊列出現了新變動。

據證監會最新發布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行政許可申請受理及審覈情況公示》顯示,"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基金管理業務資格審批" 名單中已不見廣發資管。從最初遞交申請至今,廣發資管牌照申請歷程已歷時近兩年半。

對於券商資管而言,公募牌照堪稱參公大集合產品轉型的 “通行證”,它不僅能滿足監管對產品的合規性要求,更能爲券商資管的業務穩定與長期發展提供保障,因此成爲多數券商資管的首選路徑。而隨着參公大集合產品轉型期限日益臨近,合規路徑的選擇更顯緊迫。在等待公募牌照審批期間,廣發資管已提前啓動產品平移工作。自2025年以來,便陸續將旗下參公大集合產品逐步移交至集團旗下持牌機構廣發基金,爲產品轉型鋪路。

當前來看,取得與未取得公募牌照的券商資管面臨着不同處境。

已獲牌照的券商資管動作頻頻。如招商資管和興證資管,在獲批後加速將旗下參公大集合產品變更爲公募基金。其中,招商資管在2023年7月獲批後,截至2025年上半年已完成旗下7只產品的變更;興證資管於2023年11月獲批,2025年以來已將旗下多隻參公大集合轉爲公募基金,且計劃繼續推進變更工作。

未獲牌照的券商資管,參公大集合產品轉型則相對艱難,主要選擇包括清盤、轉爲私募產品或移交管理人,其中多數會將產品移交給同一集團旗下的控股基金公司。例如,中信證券資管將多數產品移交至華夏基金,廣發資管也分批將旗下10只產品變更註冊,管理人由廣發資管變更爲廣發基金。

截至目前,共計14家券商及券商資管子公司持有公募牌照,而當前仍在公募牌照申請隊列中僅剩3家,包括中光證資管、國證資管(原安信資管)和國金資管。距離參公大集合產品轉型的最後期限已不足半年,這3家機構的牌照申請能否順利獲批,仍有待時間的檢驗。

廣發資管已提交旗下10只產品變更申請

廣發資管涉足公募牌照申請,則離不開監管層提前鋪就的政策道路。2022年5月,證監會頒佈《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監督管理辦法》及配套規則,對同一主體持有公募牌照的數量限制予以適度放寬。這一政策調整如同一劑催化劑,直接推動2023年成爲券商資管申請公募牌照的“爆發年”,廣發資管便是這波熱潮中的積極參與者。

2023年1月19日,證監會接收了廣發資管遞交的資格申請材料,成爲彼時繼招商資管後,第二家遞交申請材料的券商資管。然而,此後廣發資管申請進度便停滯在受理階段,直至此次退出申請審覈名單前,都未再有新的推進。

值得注意的是,在退出申請前,廣發資管已陸續啓動旗下產品的轉移工作。據證監會審批進度公示顯示,自2025年2月起,廣發資管便開始陸續將旗下產品轉移至廣發基金名下。截至7月,已有10只產品提交變更申請。其中,多數產品集中在5月遞交變更申請,若申請通過,5只產品將分別更名爲廣發乾元價值增長混合、廣發消費智選混合、廣發昭利中短債、廣發平衡精選混合、廣發乾利一年持有期基金。

此外,廣發資管在7月最新提交的3只產品變更申請,目前均已收到證監會的受理通知。一旦獲批,這3只產品將分別更名爲廣發盛世精選混合、廣發弘利3個月滾動持有債券、廣發多添利六個月持有期基金。

從時間線來看,廣發資管在5月與7月集中推進旗下產品向廣發基金轉移,這一動作或與當前行業審批環境密切相關。受審批節奏影響,自2023年11月興證資管獲批後,券商資管再無新增公募牌照發放,其他未獲批機構的審批進展也較爲緩慢。加之2025年底這一最終期限日益臨近,在這一背景下,加快將旗下產品轉移至集團旗下其他持牌基金公司,不失爲綜合考量後的優選。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廣發資管旗下參公大集合產品規模合計爲325.39億元,其中貨幣市場型基金規模佔比超九成,規模達304.43億元。此次退出公募牌照申請後,或更有利於進一步聚焦攻克旗下存量產品的合規化轉型進程。

不足半年,行業處置節奏正按下“加速鍵"

隨着2025年底券商資管參公大集合產品轉型最終期限的臨近,行業處置節奏正按下“加速鍵"。

從時間上來看,今年上半年便有部分券商資管將公募化改造的結束時間提前至6月30日,這場涉及近萬億規模的轉型攻堅戰,已進入收官衝刺階段,無論手握公募牌照自行改造、將產品管理權移交至公募子公司,還是轉爲私募或清盤,這場跨越數年的行業轉型都將在年底迎來終局。

在部分券商資管提前公募化改造期限的同時,券商資管向公募基金子公司讓渡管理權的案例也密集涌現。除廣發資管外,多家機構的動作尤爲引人關注。

中信證券資管持續向華夏基金批量移交產品,1月申請將17只參公大集合計劃轉移至華夏基金管理,4月再添2只;7月11日,華夏基金公告顯示中信證券信遠一年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資產管理計劃完成管理人變更;7月22日,華夏基金再度公告,中信證券資管旗下9只集合資產管理計劃正式變更爲其旗下公募基金。

6月28日當天,中金公司與國證資管同步披露相關動作:中金公司宣佈將 "中金進取回報"" 中金安心回報 " 兩款大集合產品的管理人變更爲全資控股的中金基金,同時將產品存續截止日由6月30日延長至11月30日以保障轉型推進;國證資管則宣佈擬將旗下3只參公大集合產品轉移至安信基金管理。

更早之前,東海證券已於5月下旬完成 "海鑫雙悅3個月滾動持有債券型大集合" 的管理人變更,接手方爲東海基金;而光證資管自2月以來,已有6只大集合產品申請將管理人變更爲光大保德信基金。

值得注意的是,承接券商資管參公大集合產品正成爲公募基金規模擴張的重要推力。據 Wind 最新數據,作爲全市場規模超2萬億的基金公司之一,華夏基金與易方達基金的規模差距已從2024年底的2189億元大幅縮窄至當前的333億元,半年多時間差距縮小近7倍,其中,中信證券資管多隻集合理財產品的納入成爲重要原因。

從相關案例或可預見,隨着年內更多券商資管參公大集合產品完成交接,待年底轉型收官後,公募基金行業的規模排位或將迎來新一輪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