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股權募投兩極分化,業內預計2025年募資難有望緩解
風險投資(VC)和私募股權投資(PE)行業,正在加速優勝劣汰。
中基協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末,存續登記的私募股權、創業投資基金管理人12083家,同比減少810家。
“從最多時的1.5萬家下降到目前的1.2萬家,大概率很快會下降到1萬家以下,而且很多機構已經淪爲‘殭屍機構’。”達晨財智創始合夥人、董事長劉晝於1月16日在融中2025(第14屆)中國資本年會上稱。
劉晝稱,當前創投市場面臨着多方面的挑戰。從募資端看,2024年上半年國有控股和國有參股LP(有限合夥人)的出資金額合計佔比達81.2%,國資LP已成爲國內VC/PE市場最主要的資金來源。LP國資化可以緩解短期問題,但不能真正解決行業“募資難”的長期問題。社會化、商業化資本的同步增長和投入,是助力創投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
“國資LP給行業提供了更多資金,但同時市場化LP的嚴重缺失。”融中董事長朱閃會上提到,這也使得2024年,股權投資市場在募資和投資方面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
朱閃稱,募資方面,2024年新設立基金中規模在1億元左右的基金數量佔比高達54.21%,但其募資總額僅佔4.33%;而規模在100億元以上的基金數量僅佔0.43%,卻在募資總額中佔比高達17.08%。
投資方面,全市場平均投資數量僅爲3筆,平均投資金額爲2億元。而國資GP的平均投資數量則爲12.54筆,平均投資金額爲9.88億元。國資GP的平均投資數量和金額均遠超行業平均水平,而小機構則基本停擺,出手頻率大幅降低。
在退出端,難度同樣不小。
會上,朱閃給出了一組數據,2024年,IPO退出大幅下滑,全年僅100家公司成功IPO,同比銳減68.05%;首發募資金額僅673.53億元,僅爲去年同期的五分之一。同時,422家企業撤回材料,15家終止上市,過會率僅9.3%。
“在IPO階段性放緩的背景下,高庫存、低流動性加上一二級市場價差縮窄。”劉晝說,行業面臨每年萬億資金進入和千億資金退出之間的挑戰。
“退出難短時間內很難解決,不過2025年募資難有望適度緩解,”朱閃預計,AIC(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險資、證券公司、國央企對私募股權的投資會增加。今年國務院辦公廳的“1號文”明確提出,創業類投資基金更多要採用母子基金投資模式,鼓勵取消或降低返投比例,強調市場化和專業化,也會爲市場化投資機構帶來更多的源頭活水。
此外,朱閃認爲,2024年是大模型發展的關鍵起點,在此基礎上,上游的算力資源、中間的編譯層、下游的應用工具,都蘊含投資機會;同時,先進製造也是重點關注領域,包括智能裝備、航天、航空、新材料等細分行業,此外,國內消費市場潛力大,消費投資也將逐步迴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