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深圳:以小切口專項改革爲突破築牢學生全面發展之基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提出“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廣東省深圳市以小切口專項改革爲突破,強化行政統籌、資源配置及督導評估,聚焦“五育”並舉和科學教育,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探索創新路徑,爲學生全面發展構築堅實的基石。

小切口專項改革助力“五育”並舉

當前,基礎教育仍有部分難題尚未完全破解,學生體質下降、生命審美感鈍化、心理問題低齡化、學業焦慮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不足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深圳市以小切口專項改革爲抓手,構建“五育”並舉良好教育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開發“行走的思政課”,強化思政教育。組織學生體驗感悟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和偉大成就。目前已建成46個“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開發35門“走讀深圳”思政課程,建設500條“行走的思政課”路線,形成覆蓋全市的“德育地圖”。編印《深圳的光榮與使命》大中小學系列讀本,打造336節思政“金課”。同時構建思政大課堂聯動機制,首創師生旁聽會議制度,近60位師生列席市兩會、全市教育工作會議。

全面推行“每天一節體育課”,增強學生體質。在不增加總課時量的前提下,確保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天至少上1節體育課、綜合體育運動時間不低於2小時。爲保障此項行動實施,深圳市大力推動學校體育場館改擴建,三年間全市義務教育學校體育場館總面積增長近一倍;建立學校和社會體育場館雙向開放互惠共享機制,充分利用公共體育場館、校園周邊社區場地設施開展體育項目教學。優化教師結構和崗位數量,編制使用優先保障體育教學,區、校統籌體育教師“走教”“輪崗”“轉崗”;增設體育教練員崗位,近兩年全市引進奧運會、世錦賽、全運會冠軍等125名高水平運動員到中小學校任教。實行課表逐級備案和網上公示制度,將學校開設體育課情況納入質量監測和督導評估範圍。打造多類型、多項目、面向人人的市、區、校、班四級體育賽事平臺,構建校內賽、校際賽、選拔賽爲一體的大中小學體育競賽體系。

創新實施“每週半天計劃”,推進協同育人。在義務教育階段3—8年級單雙週輪流安排半天校外課、半天閱讀課,旨在推進教學方式變革,構建全社會協同育人格局,培養學生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實踐能力及批判性思維,減緩學業焦慮,解放學生的心靈。以“萬物爲教材,世界作課堂”爲理念,以基地資源建設爲抓手,啓動“三個一千”建設行動,即1000個校外教育基地、1000個“一校一館”、1000個“社區科學小屋”,打造“15分鐘青少年科學教育服務圈”。同時打造市級校外教育平臺,爲學校提供一鍵式校外基地預約、課程資源共享服務。目前已上線287家校外教育基地、233門校外教育課程。組織開發覆蓋500所學校、515個基地的1200門校外實踐課程。目前全市參與學校近200所,參與學生7.5萬多人,正在走向“臉上有笑、眼裡有光、身上有汗”的美好教育圖景。

深入推進“美育一件事”行動,增強美育體驗。即學生堅持每年做一件“美事”,教師堅持每天開展“美的5分鐘”,學校持續創建“美育一特色”,以此落實美育浸潤行動,全面激發感性審美力量,以美啓智育德,溫潤學生心靈。堅持大美育理念,推動美育從藝術審美鑑賞與創造的教育,走向生活世界的感性審美教育,走向生命領悟、靈魂滋養及人格塑造的教育。爲此深圳市構建了全員、全科、全域、全社會協同美育工作機制,打造“時時、事事、處處、人人”的美育新空間。

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科學教育的本質並非知識的傳授,而在於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於實踐動手和實驗操作以及由此形成的概念思維能力的培養。深圳市依託全國首批科學教育實驗區建設,系統謀劃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除實施“每週半天計劃”開展體驗式、探究式科學教育外,還構建了專題性科學教育體系及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機制。

一是構建專題性科技創新教育體系。出臺《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促進條例》,制訂科創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先後啓動實施學校創客實踐室建設、學生“優秀科技社團”建設、學生探究性小課題研究等重大項目,推進學生深入開展探究性學習。同時,試點推進科普學分制,打造50個科技創新實踐基地,建設一批科普教育基地。與中國科技館、深圳市科技館聯合開發館校合作課程。此外,開展系列科技創新教育活動,包括每年舉辦學生“創客節”,開展人工智能“雙百專家”進校園及學生科技競賽活動。

二是深化科學教育改革。研製《深圳市首批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區建設方案》,推進空間、課程、教學、評價、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師資隊伍、資源協同等系統性建設。遴選一批科學教育實驗區、實驗校,全學科推進項目式學習。開展深圳市中小學科學素質調查。逐步將理化生實驗操作考試納入中考。研製出臺義務教育人工智能課程綱要,全面推進人工智能普及教育。探索科學教育特聘崗位人才柔性引進。

三是探索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聯合科研機構開發拔尖創新人才遴選標準。啓動“明日科創之星”認定與英才庫建設,與深圳零一學院等機構合作,組織專門訓練,開展跟蹤研究和持續培養。目前已認定5189位“明日科創之星”。同時,實施特色高中建設行動,着重打造理工特色高中。此外,正在探索依託國家人工智能學院(深圳河套學院)、河套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等平臺,開展基礎教育階段人工智能及數學拔尖創新人才專門早期培養。

構建全鏈條人機共育新樣態

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教育教學新形態,對教育提出了新挑戰。教育教學如何應用人工智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是時代面臨的重大課題。深圳市積極擁抱人工智能,探索構建全鏈條人工智能教育應用新模式、新場景,打造人機共育新樣態。

一是探索“教學研管評”全鏈條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新模式。出臺實施教育人工智能先鋒城市建設行動計劃,加強教育算力資源保障,構建教育專有數據集,孵化教育行業大模型,發展教育人工智能工具鏈,構建教育智能體集羣,打造更普惠更開放的人工智能中試中心;建設100所人工智能實驗校,探索智能技術教育應用典型案例;建成全市智慧教科研培平臺,推出教育大模型;推出“深教AI平臺”,爲全市提供課程資源、教學工具、模型庫和案例庫,目前已爲897所學校提供人工智能學習平臺支持;積極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招考、校園安全管理及培訓機構監管。

二是探索人機協同教學新生態。當前人機協同教學探索,主要侷限於即時評價及教師與機器的教學分工等,本質上並沒有擺脫知識傳授式教學模式。深圳積極探索基於開放性問題的人機協同生成式教學,即教師、學生、機器圍繞開放性問題協同探索,生成新的知識,深化教學改革。由此,教學不再是一種知識的預設或標準化答案的解答,而是教師、學生、機器三者協同解決問題的生成性過程,課堂從“知識傳遞”走向“認知共生”,成爲知識創造的實驗場。三者構成一種無中心的生成式學習共同體,平等協作、相互賦能。

同時,我們努力探索構建多主體、跨地域或跨國界的學習共同體,力圖以更開放的姿態重塑教育教學新生態,實現知識生產從預設走向生成,學習邊界從封閉走向開放,認知關係從傳遞走向共生。在培養學生運用人工智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維以及人文精神,克服可能存在的技術異化現象。

(鄭秀玉 作者系中共深圳市委教育工委書記,深圳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

《人民教育》13-14期

作者:鄭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