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 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

深圳新聞網2025年2月19日訊(深圳特區報記者 林捷興)南海之濱,改革春潮奔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吹響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改革之城聞令而動、衝鋒在前。

去年以來,深圳錨定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大膽試、大膽闖、大膽幹,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創新設立重點產業辦公室、迭代推出營商環境改革舉措、探索以街道爲基本單位建設虛擬園區……改革接續落子,激活澎湃動能,打開高質量發展新局面。2024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實現3.68萬億元,同比增長5.8%,增速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深圳綜合改革試點3批48項經驗獲全國推廣,改革示範引領作用充分顯現。

聚焦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健全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戰新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接近45%

新春伊始,深圳新能源汽車產業動作頻頻: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上半年將招聘7000名操作工和技術工的消息“點燃”就業市場,比亞迪推出全場景高階智駕系統“天神之眼”,華爲鴻蒙智行拓寬合作將推新品牌……

從龐大的崗位需求到領先的技術創新,無不折射出深圳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硬實力”。去年,深圳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290萬輛,成功衛冕“中國新能源汽車第一城”,並正式加冕“中國汽車第一城”。

產業動能澎湃的背後,離不開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的共同發力。

去年以來,深圳以經濟體制改革爲牽引,突出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着力健全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一體推進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傳統產業發展,加快建設具有深圳特點和深圳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醫藥和醫療器械等3個產業辦公室應運而生。以產業辦公室爲抓手,深圳統籌用好全市資源,集中力量支持重點產(行)業、重點產品、重點集羣、重點企業加快乃至超常規發展。

如今,深圳已構建了囊括整車、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座艙等領域的完整產業鏈,形成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供應鏈高度協同的產業生態圈,正朝着“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車城”飛速前行。

人工智能、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同樣駛入了快車道。去年,深圳滾動發佈近200個“城市+AI”場景,加快打造人工智能全域全時全場景應用先鋒城市,全市2200餘家人工智能企業形成雁陣式梯隊,產業競爭力位居全國第一梯隊。醫藥與醫療器械產業方面,深圳啓動建設國家生物製造產業創新中心,組建國家分子藥物製造業創新中心,發佈首批6個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專業園區,產業加速集聚、規模持續擴大。

做大做強優勢支柱產業的同時,深圳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以改革創新爲驅動、以應用場景爲牽引,不斷髮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

低空經濟乘勢高飛。去年,深圳出臺實施全國首部低空領域專項法規,重磅發佈基礎設施、空域開放、集羣培育等計劃。如今,城市裡低空起降點星羅棋佈,物流配送、空中游覽、應急救援等場景不斷打開,去年深圳實現無人機載貨飛行77.6萬架次、開通無人機航線250條、直升機載人飛行2.8萬架次,“天空之城”的夢想照進現實。

數字經濟高效賦能。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以數字化技術對各次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改造。去年,深圳加快推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入選全國首批“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試點城市,深入實施“技改18條”,製造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25.6%。

向改革要活力,向創新要動力。深圳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2024年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超1.5萬億元,佔GDP比重接近45%。

聚焦打造最好的營商環境:

按照“三化一對照”思路推進營商環境改革,經營主體總數超440萬戶

“第一次體驗辦事這麼高效又絲滑!”深圳神州新橋科技有限公司的季菁菁說,以前註冊一家公司需要帶着電腦和大量資料,多個部門來回跑,如今在政務服務中心的自助機一次就能全部辦好。

去年以來,深圳深入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上線企業遷移登記、信用修復、社保醫保稅務參保等23個事項,涵蓋企業經營全階段和個人生活全生命週期高頻場景,平均壓減辦理環節7個、申請材料12份、跑動次數4次,壓減比例分別爲64%、60%、80%。

優化政務服務、提升行政效能是優化營商環境的必然要求。深圳堅持把一流營商環境作爲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和對照世界銀行營商環境評估標準的思路,迭代推出改革政策和工作措施,全面提升個人工作生活的品質化便利化水平、提高企業投資貿易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去年6月,深圳連發3份優化營商環境工作方案,提出105項重點任務,全方位深層次打造高水平營商環境,爲經營主體賦能,爲經濟發展護航。

加快構建市場機制有效、政府保障到位的市場化營商環境。全國首創音視頻“雙錄”電子簽名模式,推行無介質網上辦理營業執照,預計每年爲經營主體減負超5000萬元;創新推出“騰飛貸”“小微通”“科技初創通”“個體通”等產品,解決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資金需求;探索以街道爲基本單位建設虛擬園區,以集成式服務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加快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法治化營商環境。用足用好特區立法權,實施全國首部低空經濟產業促進條例,出臺全國首部區域性投資者保護條例;首創“隨信綜合查”監管模式,整合多部門檢查事項,實現“進一次門、查多項事”,政企減負率達39%;率先推出“行政執法監督碼”系統,試點推行“掃碼入企”制度,切實保障企業合法權益。

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國際化營商環境。推動港澳臺及外籍人士開辦企業全流程網上辦理,新增外資企業同比上升18%;上線深圳(前海)企業海外綜合服務平臺,實現企業境外投資備案、國際人才出入境等企業行政許可事項“一站式”辦理;建立海外維權工作體系,構建多部門協同的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工作機制,全流程護航深企“走出去”。

改革紅利持續釋放,市場活力不斷增強。數據顯示,2024年深圳新增經營主體56萬戶,總數超440萬戶,總量和創業密度穩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

聚焦探索城市治理新路徑:

深化城市治理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形成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

深圳是一座實際管理人口超2000萬的超大型城市,市民羣衆需求豐富多元、訴求紛繁複雜,基層治理也面臨着一系列難題與挑戰。

以小區爲例,作爲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這裡日常總會碰上各種各樣的問題,鄰里發生糾紛怎麼調解、長者用餐難如何解決、配套設施長期閒置怎麼辦,等等。如何破題?

去年,深圳以“小區大事——黨羣共建美好家園”爲抓手,大力推進黨建引領現代活力小區建設,推動資源、管理、服務向小區集聚,助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在福田區,梅林街道蘭江山第小區以居民需求爲導向,創新方式建立“共享書屋”“共享廚房”“共享兒童遊樂場”等鄰里活動空間。在羅湖區,淘金山湖景花園小區17棟住宅樓每棟設置一位“管家”,管家服務檯就是小區訴求服務點,零距離收集居民意見。在寶安區,航城街道雲曉小區組建居民代表議事會,推動解決小區閒置游泳池改造、雲曉路改擴建等難題,實現居民事居民議、居民事居民定。

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

近年來,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普及應用,社會治理也加速向數字化、智慧化演進。深圳充分發揮科技和產業優勢,以新技術賦能城市治理,加快形成超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體系。

深入實施民生訴求綜合服務改革,上線智能分類分撥、智能受理助手等8個大模型應用場景,訴求平均辦理時長同比壓減15%;發佈市區協同、統分結合的全市域統一時空信息平臺,加快構建“城市規劃建設‘一張圖’,城市治理虛實‘一盤棋’,城市服務情景一站式”的現代城市治理模式。2024年11月,深圳從全球429個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榮獲全球智慧城市大會最高榮譽“城市大獎”。

持續深化城市治理體制機制改革,深圳堅持黨建引領、重心下移、科技賦能,加快推動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走出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治理新路子。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週年。站在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這座深植改革基因的城市更加信心滿懷。

深圳要用足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幹字當頭、真抓實幹、埋頭苦幹,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奮力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走在前列、勇當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