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之路

閆劍波

威海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一面接陸,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得天獨厚。近年來,威海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積極融入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城市“含綠量”穩步增加,發展“含金量”持續躍升。

踐行生態優先理念,擦亮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威海山、海、林、島、灣、沙灘、溫泉等各類資源富集,歷屆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一以貫之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從榮獲全國第一個國家衛生城市、第一個“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羣”、聯合國人居獎,到實現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創建市域全覆蓋,幾乎囊括了生態領域的所有重要榮譽,被譽爲“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

鞏固提升生態環境優勢。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狠抓污染防治攻堅,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等一系列標誌性戰役,PM2.5全省唯一連續4年穩定達到世衛組織標準,PM10全省唯一達到國家一級標準,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100%。狠抓生態修復治理,開展藍色海灣整治修復行動,入選國家全域美麗海灣建設試點;實施水系山系生態綠化、綠色通道建設、城市園林綠化、鄉村綠化美化,年均修復造林4.5萬畝,城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9.01%。

堅持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積極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提升資源利用效率,2021年至2024年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8.7%,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務目標。圍繞高效利用土地資源,實施“畝產效益”評價改革,規劃打造電子信息產業園、服務貿易產業園、碳纖維產業園等特色園區,推動項目向園區集中,實現內涵式、集約式發展。圍繞高效利用海洋資源,推動海水養殖由規模型向綠色集約型拓展,獲評國家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示範區。首創“桑溝灣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模式”,開展水面、水體、水底立體式、循環式養殖,畝產效益提高5倍,每畝養殖海域可固碳近1噸,相當於在陸地植樹造林1.3公頃。

探索生態價值實現機制。開展省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做好生態優勢轉化文章,讓綠水青山有顏值更有價值。近年來,依託優良的山海資源,打造千里山海自駕旅遊公路,將威海90%以上的核心文旅資源連成一線,帶動旅遊消費持續火爆。2023年、2024年全市接待遊客分別突破5900萬、6700萬人次,是城市常住人口的20倍、23倍。威海華夏城所處的龍山曾有多處採石場,民營企業華夏集團歷經18年,投資51.6億元,修復44處礦坑,建造水庫35座,栽種各類樹木1189萬棵,昔日的渣石礦坑變身風光秀美的5A級旅遊景區,周邊1萬多居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帶動13個村集體收入年均增長15%。目前,已創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處、省級4處。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厚植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威海產業結構較輕,沒有鋼鐵、石化、煉油等高耗能、高污染產業。近年來,威海市立足產業基礎,集中力量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醫藥與醫療器械等八大產業集羣和碳纖維及複合材料、船舶與海工裝備等十條優勢產業鏈,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集羣化發展。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海洋食品、紡織服裝、輪胎、釣具等是威海的傳統優勢產業,聚集了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龍頭企業。威海市搶抓發展機遇,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滾動推進“千項技改、千企轉型”,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培育了一大批綠色工廠、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機。威海迪尚集團是全國最大的服裝出口和職業工裝生產企業之一,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打造了國內首個紡織服裝供應鏈平臺,樣衣設計研發由原來的兩三天設計一款到如今的一小時開發多款,服務客戶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擴容倍增行動,大力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醫藥與醫療器械、碳纖維等新材料、新能源等產業集羣,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持續壯大產業規模。比如,威海碳纖維產業打破國外技術、裝備全封鎖,被授予“中國碳纖維基地”稱號,入選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新能源產業迅速崛起,“核風光儲蓄”等綠色能源齊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762.5萬千瓦,佔比達到71.76%。

超前佈局未來產業。主動搶抓風口、搶佔先機,積極謀劃生命科學、深海裝備、低空經濟、技能作業機器人等產業,支持企業大膽試錯、快速迭代,力爭在關鍵細分領域換道搶灘。總佔地3800畝的低空裝備產業園正在規劃建設,重點佈局駕駛航空器、通航飛機、飛機發動機、航電、復材製品等項目,已引進億航智能、上工申貝、英搏爾等一批行業領軍企業,成立全國首個網星商業航天產業聯盟,低空經濟產業生態加速形成。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增強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

威海市擁有山東大學(威海)、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等11所高校和工信部威海電子信息技術綜合研究中心等高層次平臺,創新氛圍非常濃厚。近年來,威海市通過激活企業、平臺、人才等資源,使引領綠色低碳轉型的創新動力更加強勁。

強化企業主體地位。以培育科技型企業爲重點,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政策,推動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場核心競爭力的單項冠軍、專精特新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73.47%,連續四年居全省首位。威達機械公司高檔工業級鑽夾頭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佔全球市場份額的50%左右。未來機器人公司研發的系列水下作業機器人,細分領域國內市場佔有率達65%。

強化創新平臺賦能。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聯合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臺,打造涵蓋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的全鏈條創新平臺體系,已建成稀土磁功能材料及動力裝置重點實驗室、碳纖維技術創新中心、海洋養殖創新創業共同體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500多家,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以手術機器人、高性能碳纖維、航空輪胎、汽車空氣懸架系統、海空天立體觀測等爲代表的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威高集團自主研發的“妙手”手術機器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精準助力遠程手術,改變了傳統醫療服務模式。

強化人才資源支撐。全面實施新時代英才工程,建立健全人才引進培育激勵機制,堅持以會聚才、以賽選才、以才薦纔多措並舉,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動態匹配,各類高層次人次、高技能人才、青年人才紛紛選擇威海。充分發揮高校創新策源地作用,創新實施“科技副總”選聘模式,推動高校科研人才深入企業一線,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23名高校教授掛職企業“科技副總”,100多名博士碩士跟隨進駐企業,已與企業聯合開展30多項科研攻關。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凝聚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人人有責、人人受益。威海市注重綜合施策、協同發力,推動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方面。

法治保障。把綠色低碳作爲地方立法的重點領域,圍繞城市風貌保護、海岸帶保護、山體保護、水源地保護、節約用水、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危險廢物管理等方面,先後頒佈地方性法規10餘部,築牢了綠色發展的法治屏障。在此基礎上,實施生態保護補償、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節能目標責任制和節能考覈評價等制度,搭建環境監控、排污企業用電監管、工況管控等非現場監管平臺,爲綠色低碳轉型保駕護航。

政策支撐。綜合運用金融、財稅、價格、改革等手段,充分激發各方面綠色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比如,發揮綠色金融的引導作用,創新推出綠色貸款、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多層次綠色金融產品,引導產業綠色轉型、公衆綠色消費等,全市綠色貸款連續5年保持40%以上的增速。比如,用好先行先試政策,以入選國家首批“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國家首批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國家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等爲契機,結合實際大膽探索、改革創新,形成了河長湖長制、零碳園區建設等一批改革創新經驗。

社會參與。深入實施節能減排降碳全民行動,開展節能宣傳週、低碳日等主題宣傳活動,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方式日漸深入人心。比如,在綠色出行方面,推動城市公共交通優先發展,開通51條園區和企業通勤線路,市區新能源及清潔能源公交車佔比達到94.96%,綠色出行比例達70.45%,獲評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範城市。比如,推動全民節水,打造了“精緻城市·精細節水”品牌,被評爲國家級節水型城市、全國節水型社會創新示範城市。(作者系山東省威海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