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水利引擎轟鳴 銅仁以項目之“進”築發展之“基”

2025年2月的烏江之畔,寒風裹挾着機械的轟鳴聲,穿透了銅仁冬日的薄霧。在思南縣花灘子水庫的施工現場,百噸級挖掘機的鐵臂劃破天際,混凝土攪拌車穿梭如織;在碧江區滑石鄉銅吉鐵路銅仁北站的建設工地上,焊花飛濺如星,工人們的身影在鋼架間若隱若現。這些聲音與畫面,交織成銅仁市重大項目建設的“進行曲”,也叩擊着這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強勁脈搏。

作爲國家西部陸海新通道的重要節點,銅仁正以交通、水利等重大項目爲“雙引擎”,在黔東大地上書寫着“破局”與“新生”的篇章。截至2025年1月,全市在建重大項目總投資突破2300億元,一季度集中開工項目184個,年度計劃投資104.3億元。數據背後,是33.73萬人的飲水安全、5.01萬畝灌區的豐收希望,更是北接長江經濟帶、南聯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動脈藍圖。

以項目爲筆 繪就發展藍圖

“交通+水利”雙輪驅動,重塑區域經濟版圖。在銅仁市“十四五”規劃的藍圖中,交通與水利被定位爲“破瓶頸、惠民生、促開放”的核心抓手。銅吉鐵路的開工,標誌着這一戰略進入全面攻堅期。這條設計時速250公里、總投資93.02億元的鐵路,北接張吉懷高鐵,南連銅玉鐵路,將梵淨山、鳳凰古城、黃果樹瀑布等景區串聯成“黃金旅遊走廊”。項目工區長趙鵬博坦言:“銅吉鐵路不僅是交通線,更是經濟線、文化線。通車後,銅仁到長沙僅需2小時,到武漢3.5小時,黔貨出山、文旅融合的通道將徹底打開。”

與交通並行的,是水利工程的“生命線”使命。花灘子水庫作爲國家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總投資32.17億元,最大壩高108.5米,總庫容1.13億立方米。這座“懸在石漠化山區頭頂的水缸”,將解決思南縣33.73萬人、5.01萬畝灌區的用水難題。施工現場,機電作業隊長張繼洪指着正在開挖的壩肩說道:“地質複雜、地下水豐富,但我們用超前地質預報和智能支護技術,硬是把工期縮短了15%。”

與時間賽跑的“銅仁力度”

春節不停工,堅守中的“速度與溫度”。2025年農曆正月初三,花灘子水庫工地仍是一片火熱。混凝土攪拌站調試的轟鳴聲中,來自湖南的焊工李師傅裹緊棉衣,在零下3℃的寒風中焊接輸水管接口。“河道枯水期是施工黃金期,早一天完工,老鄉們就早一天喝上放心水。”他的口罩上結着冰霜,但手上的焊槍穩如磐石。這樣的場景並非個例——銅仁西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德江機場航站樓等項目同樣“春節不打烊”,全市超3000名建設者留守一線。

技術創新,破解“地質密碼”。在銅吉鐵路銅巖隧道出口,30餘名工人正進行管棚鑽孔作業。項目經理王發林介紹:“這裡岩層破碎、地下水系複雜,我們採用‘超前支護+微震監測’技術,確保日均掘進速度穩定在1.2米。”而花灘子水庫的“智慧工地”系統更令人矚目:大壩邊坡安裝的200餘個傳感器實時回傳位移、滲壓數據,AI算法自動預警風險,將事故率降低至0.03%。

民生溫度,項目背後體現出的是以人爲本的精神。在思南縣孫家壩鎮葛臘寨村,71歲的李子明每天都要到水庫輸水管鋪設現場“監工”。“以前挑水要走3裡山路,現在水管直接通到竈臺邊!”老人佈滿皺紋的臉上綻開了笑容。數據顯示,花灘子水庫輸水管網將覆蓋17個行政村,1800餘名羣衆將告別“靠天吃水”。

“引擎轟鳴”背後的發展圖景

重大項目的“乘數效應”正在顯現。銅吉鐵路建設期間已帶動當地砂石、建材、物流等行業增收超5億元;花灘子水庫建成後,年供水量8909萬立方米,可支撐思南工業園區新增產值20億元。更深遠的是,銅仁德江機場(年旅客吞吐量55萬人次)與銅吉鐵路構成的“空鐵聯運”網絡,預計使全市旅遊收入年均增長15%。

在花灘子水庫工地,一套“泥漿循環利用系統”引人注目。施工廢水經三級沉澱、過濾後回用,每年可節約用水12萬噸;棄渣場覆土復綠,種植的刺槐和狗牙根已形成20畝生態屏障。正印證了那句“我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重大項目必須成爲生態文明的踐行者。”

莞銅共建印江易地扶貧搬遷車間二期項目,將提供300個就業崗位;萬山風電基地投產後,可解決500人就業,帶動物流業年產值3.5億元。這些項目不僅“築巢”,更在“引鳳”——銅仁籍技術工人返鄉率從2020年的38%提升至2025年的67%,人才迴流成爲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花灘子水庫初具雛形,烏江水蜿蜒東去,銅吉鐵路的橋墩如巨人般拔地而起……這些鋼筋鐵骨的“超級工程”,不僅是銅仁破局發展的物質基石,更是一座城市向時代遞交的答卷——關於如何以項目之“進”促民生之“暖”、以交通水利之“通”謀全域發展之“興”。2025年的銅仁,重大項目的轟鳴聲仍在持續。當交通網絡貫通南北、水利工程潤澤萬家之時,銅仁必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全速奔跑。(郝從健、張宏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