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盛醫藥:全球化戰略加速,雙引擎驅動商業化高速發展

“面對生物醫藥產業的挑戰,我相信今年將是一個新的起點和轉折點。我也堅信,健康始終是一個朝陽行業,尤其是在中國經過三四十年的改革開放後,我們已經建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擁有優質的人才和巨大的市場需求。”近日,亞盛醫藥董事長、CEO楊大俊在2024年業績公佈之際表示,相信生物醫藥在未來幾年將迎來突破,更多地滿足中國和全球患者的需求,促使中國的技術走向世界,獲得更多國際認可和市場份額,也爲所有投資人帶來回報。

在生物醫藥的競技場上,當大多數選手都在追逐熱門靶點的聚光燈時,亞盛醫藥這家由科學家帶領的公司選擇了另一條路,不是做跟隨者,而是成爲全球未滿足的臨牀需求的開拓者。於是差異化創新的種子悄然生根發芽。

作爲擁有亮眼表現的18A企業之一,2024年亞盛醫藥無疑交上了一份優異的答卷。報告期內,亞盛醫藥實現收入人民幣9.81億元,較去年同比增長342%,增長主要來源於武田製藥的選擇權付款和耐立克(奧雷巴替尼)的強勁銷售等。

楊大俊給予了亞盛醫藥2024年成績高度肯定:“我們對2024年取得的各項成績感到非常滿意,尤其是在整個醫藥市場和資本市場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的情況下。我們在臨牀開發、商業銷售、資本市場和國際業務拓展(BD)方面,都取得了里程碑式進展。”未來,隨着新適應症進入醫保持續放量、APG-2575的臨牀開發與審批進度不斷深入、其他在研品種的全球臨牀開發漸入佳境、以及與武田達成戰略合作,亞盛醫藥依然有許多潛力尚待挖掘。

從實驗室到全球市場,從科學家的夢想到改變醫學實踐的創新,新篇章下,亞盛醫藥的全球化又將駛向何方?

從患者需求出發,構建競爭護城河

當行業紛紛追逐熱門靶點的風潮時,幾位科學家以獨特的臨牀開發視角與策略,毅然將目光投向那些“無藥可治”的患者羣體。

9位董事會成員中有6位博士,擁有經驗豐富的顧問團隊,與大量臨牀醫生、KOL或PI認真討論臨牀需求,爭取讓每一個靶點的選擇做到區別於競品的差異化。亞盛醫藥的研發史,寫滿了科學家們對解決臨牀需求的執着。

正是在這樣清晰的佈局下,核心產品耐立克銷售漸入佳境,2024年實現銷售收入達人民幣2.41億元,同比增長52%。

作爲亞盛醫藥自主研發的1類創新藥物,耐立克首個適應症於2021年11月獲批上市,打破了中國攜T315I突變耐藥慢性髓細胞白血病(CML)患者長期無藥可醫的困境,填補了臨牀治療空白;2023年11月,耐立克新適應症獲批,用於治療對一代和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耐藥和/或不耐受的CML慢性期(-CP)成年患者。

自2001年以來,TKI的問世顯著提升了CML患者的生存率,然而,隨着靶向藥物的普及,獲得性耐藥問題逐漸突出,其中50%以上的耐藥與BCR-ABL激酶區突變有關,最常見的是T315I突變,佔突變類型的10%-30%。

從現有臨牀數據來看,耐立克的一大優勢在於其針對多種突變,尤其是T315I突變的顯著療效。相比之下,數據顯示,未來的主要競爭對手阿思尼布(Asciminib)在應對T315I突變時,需使用5倍劑量,且價格高昂。

更爲關鍵的是,耐立克新增適應證獲批後,意味着其在耐藥CML領域覆蓋了更廣泛的人羣,患者大幅度增加,同時患者治療持續時間(DoT)不斷延長,市場空間大大擴容。

耐立克的潛力遠不止於CML。其在研的費城染色體陽性(Ph+)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適應症市場同樣是一片藍海。

ALL在中國的發病率約爲0.69/10萬,Ph+ ALL約佔成人ALL患者的20%-30%,且好發於老年人,對治療耐受性差。在小分子靶向藥物TKI問世之前,單純化療治療Ph+ALL的5年總生存(OS)率低於20%。TKI的應用顯著改變了該領域的治療前景,但一代以及二代TKI治療Ph+ ALL患者仍存在一定侷限性,患者的複發率高、無病生存期短且預後較差。此外,目前國內尚無任何TKI被批准用於一線治療Ph+ ALL 患者,該領域依然存在較大的、未被滿足的臨牀需求。

目前,耐立克正在開展一項聯合化療對比伊馬替尼聯合化療治療新診斷Ph+ ALL患者的全球註冊III期臨牀研究,意味着該藥物有望成爲國內首個獲批用於一線治療Ph+ ALL的TKI藥物。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3月,耐立克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納入“突破性治療品種”名單,用於聯合化療一線治療新診斷Ph+ ALL患者。

楊大俊表示:“目前,該適應症也在與FDA溝通,爭取獲得FDA批准開展全球註冊臨牀。”這一適應症領域無論在患者規模還是市場潛力方面,也被外界寄予厚望。

值得注意的是,帶着對滿足臨牀需求的敏銳,從實驗室走向臨牀,放眼亞盛醫藥管線,“靶點獵人”已在血液腫瘤領域佈下一盤大棋,產品協同效應初現。

APG-2575(Bcl-2抑制劑)便是亞盛醫藥下一個重要看點。

楊大俊指出,Bcl-2抑制劑被稱爲“小分子PD-1”,適應症覆蓋廣泛,包括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小淋巴細胞淋巴瘤(S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徵(MDS)、多發性骨髓瘤(MM)、甚至實體瘤和非腫瘤領域。

然而,Bcl-2靶點因其成藥性挑戰極大,全球範圍內僅有艾伯維與羅氏合作開發的BCL-2抑制劑維奈妥拉於2016年獲批上市。在國內,除了亞盛醫藥,還有百濟神州、正大天晴、復星醫藥、諾誠健華等多家企業也在佈局Bcl-2抑制劑,其適應症佈局大多參照了維奈克拉的覆蓋範圍。

亞盛醫藥進度明顯領先。去年11月,APG-2575的新藥上市申請(NDA)獲CDE受理,並被納入優先審評,用於單藥治療難治性/復發(R/R)CLL/SLL患者,是首個在中國提交NDA的國產原研Bcl-2抑制劑,並有望成爲全球第二個上市的Bcl-2抑制劑。

此外,APG-2575還在開展4項註冊III期臨牀,涉及CLL/SLL、AML、MDS多個適應症,其中一項獲美國FDA許可。這些註冊III期臨牀研究的推進,將在未來不斷爲APG-2575的商業化提供動能。

楊大俊介紹,Bcl-2抑制劑在聯合治療策略上具備廣闊空間,可與多種抗癌藥物形成協同效應,包括與亞盛醫藥已上市藥物耐立克進行聯用。

“耐立克已被證實可降低MCL-1蛋白水平,而從生物學角度來看,MCL-1的降低可與Bcl-2抑制劑形成強效協同機制。早期研究甚至表明,這一聯合策略可能具備合成致死(Synthetic Lethality)的效果。在去年ASH年會展示的,耐立克聯合APG-2575治療兒童Ph+ ALL患者的II期臨牀試驗中展現了良好的安全性和療效數據,進一步支持了與APG-2575的聯合應用前景。”楊大俊具體解釋。

可以預見,如果耐立克聯合APG-2575能夠實現無化療(chemo-free)的治療方案,即僅依靠兩款口服靶向藥物便可達到長期有效控制疾病的目標,將爲患者帶來革命性的臨牀價值。

楊大俊坦言:“在全球範圍內,亞盛或許是唯一擁有Bcl-2和BCR-ABL兩個靶向藥物的公司,這一獨特的產品組合將帶來無可比擬的市場競爭力。”

全球化戰略驗證創新價值

上述管線的卓越成績,印證了亞盛醫藥多年來創新腳步的風雨兼程。然而,是否真正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獲得認可、得到監管部門和製藥行業的認同,此前對亞盛醫藥來說還是一個問號。

2024年,全球市場給出了擲地有聲的答案。 那些曾被質疑爲“太冒險”“太理想化”的選擇,最終成爲行業矚目的里程碑。談及亞盛醫藥2024年迎來的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突破,楊大俊難掩喜色。

第一道里程碑,來自全球臨牀開發的突破。

2024年初,亞盛醫藥的耐立克迎來了重要時刻——其全球註冊III期臨牀試驗(POLARIS-2)獲得了美國FDA的批准。

楊大俊表示,憑藉在耐立克在中國市場的上市經驗及強有力的臨牀數據,亞盛醫藥成功在美國推進了一系列試驗,並最終通過中國與美國的數據協同,贏得了FDA的三期註冊方案批准。在FDA推行Project Optimus後,這樣的獲批尤爲難得。

這不僅是對耐立克療效與安全性的認可,更象徵着亞盛醫藥在國際化征程上的又一關鍵跨越。

第二道里程碑,源自全球合作的深化。

2024年6月,亞盛醫藥與武田製藥就耐立克達成選擇權協議,其背後的戰略價值不可忽視。

作爲全球血液腫瘤領域的重量級選手,武田既是對手又是夥伴。楊大俊坦言,這一協議在多個層面爲亞盛醫藥提供了巨大助力。武田作爲全球領先的製藥企業,不僅帶來了1億美元的首付款,還通過7500萬美元的股權投資進一步加深合作關係。一旦選擇權被行使,未來里程碑付款總額將高達12億美元,並附帶12%至19%的銷售提成,展現出巨大的商業潛力。

此外,武田在全球範圍內擁有成熟的商業化團隊,一旦亞盛醫藥的創新產品成功上市,將能夠藉助武田的全球網絡,實現更高效的市場拓展。

第三道里程碑,落在資本市場的躍遷。

2024年,亞盛醫藥做出了一個深遠的決定——赴美上市。經歷了嚴密的準備與審慎的戰略規劃,公司於2024年底完成了納斯達克IPO的所有必要程序,並獲得中國證監會的審批通過。這不僅是一次資本層面的成功,更是對亞盛醫藥創新能力的國際背書。

亞盛醫藥能夠贏得全球市場認可的背後,蘊含着多重原因。

一方面,創新藥研發向來充滿挑戰,尤其是那些前所未有、無先例可循的領域,往往意味着更大的技術壁壘、更長的研發週期以及更高的失敗風險。“創立之初,許多企業更傾向於追求短期回報,選擇風險小、見效快的路徑,然而,亞盛卻始終堅持‘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只有突破行業瓶頸,才能創造真正的價值。”楊大俊強調。

另一方面,堅持並非盲目,科學與數據纔是亞盛前行的準繩。 在創新藥研發的道路上,挑戰無處不在,每一環都可能成爲項目存亡的關鍵。楊大俊指出,過去,亞盛曾主動放棄部分項目,或因市場競爭激烈,或因臨牀數據未能達到預期,又或是因缺乏足夠的差異化優勢。面對現實,亞盛並不執着於所有項目的推進,而是以科學爲基石、以數據爲導向,審慎篩選能夠堅持下去的管線。

從這一邏輯出發,亞盛醫藥走過了15年的創新之路,並在資本寒冬的環境下,依然保持了卓越的臨牀研發進展和穩健的市場表現。

2025年開年,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一塊來自中國生物醫藥公司的電子屏驟然亮起。當亞盛醫藥繼香港上市後叩開全球資本市場的第二聲戰鼓,新的篇章拉開帷幕。

“近年來,受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許多歐美長線基金對投資標的的合規性要求愈發嚴格,而只有在美股掛牌、符合SEC監管要求的企業,才能真正進入他們的投資範圍。因此,亞盛的雙重主板上市,不僅讓其港股投資人保持靈活性,也爲歐美資本,尤其是長期投資者打開了投資通道,這是單靠港股市場難以實現的突破。”楊大俊表示。

此外,亞盛醫藥成功登陸美股,也再次證明了其產品的價值。此次美股上市的背後,亞盛醫藥得到了華爾街最頂級投行摩根大通(J.P. Morgan)和花旗(Citi)的認可。能夠得到這些全球頂級投行的認可並助力上市,本身就是對亞盛醫藥商業模式、研發實力和市場潛力的強力背書。

納斯達克上市從來不是亞盛醫藥的終點,而是全球化發展的重要一步。從長期戰略來看,美股上市不僅爲企業未來融資提供了更多可能,也爲其全球業務拓展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時間會證明,亞盛醫藥的全球化航程將駛向何方,又將爲全球患者帶來怎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