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臺灣走向能源混合 憂過度依賴天然氣

中研院學者今天根據2024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指出,臺灣尚未真正走向能源轉型發展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反而是走向「能源混合」,擔心過度依賴天然氣,呼籲應加速發展再生能源,朝野都能正視核廢料問題。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今天舉辦「2024世界核能產業現況報告」授權中文翻譯摘要發佈會。根據報告,臺灣再生能源的發電量在2022年首次超過核電發電量,2023年風力發電量躍升近75%,太陽光電產量增加超過20%,天然氣發電量則較2000年增逾5倍。

負責臺灣現況分析的報告作者之一,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彭保羅指出,臺灣的核能發電現況面臨多變與挑戰。隨着核能廠逐步除役和能源政策的調整,臺灣未來的核能發展充滿不確定性。

彭保羅說明,臺灣並未真正走向能源轉型,往發展再生能源並取代化石燃料,反而是走向「能源混合(energy mix)」,疊加多種能源來源。

彭保羅向中央社記者解釋,使用天然氣類似「吸毒」,且仍然高度依賴進口,因此擔心後續想脫離依賴天然氣更花費更大的成本;他提到,臺灣在科技創新上很有想法,相信臺灣有能力發展再生能源。

彭保羅進一步提到,2023年臺灣核能發電量較前一年減少約1/4,核能在臺灣總體發電的比重降至6.3%,是自1978年以來的最低紀錄;相比之下,再生能源的比重達到9.5%。

彭保羅認爲,雖然2023年再生能源佔比達9.5%,其中風能和太陽能增長顯著,但臺灣的能源結構依然依賴進口的化石燃料,尤其是天然氣和煤,2023年液化天然氣發電比重達39.5%,使得能源轉型目標更具挑戰。

彭保羅說,臺灣的能源結構需進一步調整,才能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臺灣的核能發展將面臨政治與經濟挑戰,他也認爲若立法院不協助,政府也很難進行能源轉型,要平衡非核家園政策與能源安全,仍需解決。

此外,彭保羅指出,臺灣核一、核二廠的燃料池已爆滿「比日本福島更危險」,中期貯存設施和最終處置方案尚未規劃妥當,長期累積的核廢料問題依然未解決。

至於臺灣發展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的議題,報告的作者之一,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公共政策暨全球事務學院教授拉瑪納教授(Dr. M.V. Ramana)告訴中央社記者,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風險,臺灣多斷層,SMR仍可能會發生類似車諾比、福島核電廠的意外;另外是成本問題,可能會造成相當程度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