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違反研究倫理 師當引以為鑑

一名臺灣大學醫學系錄取生被爆科展作品抄襲,科教館撤獎將追回獎金;臺大也將召開會議討論該生的錄取資格。本報資料照

日前臺中市高中學生參加全國科展競賽,相關作品說明書及國際科展研究報告內容被指違反研究倫理情事,成爲媒體熱議的教育議題。科教館經過評估,認定學生確實投入研究,惟紀錄和整理數據以及撰寫科展作品研究報告內容,未能符合或遵守研究倫理;該學生已申請並錄取的臺大醫學系則將開會討論是否撤銷錄取資格。

臺北市的建中和北一女較早成立數理資優班、大抵在民國七十年之後,目標在於培養優秀且對科學研究感興趣的學生,盼能成爲未來研究基礎科學的科學家。教育部爲使少數科學資賦優異學生能提早進入大學修習學分,自民國九十八年八月陸續設立十所高中各一班科學班。不論是數理資優班或科學班,皆具有學分數而納入學期成績計算的專題研究,包含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和資訊科技等,學生自由選擇,學校指導教師是該學年度的數理專任教師。

筆者擔任數理資優班和科學班任課教師與導師,皆會提醒學生進入數資班或科學班後,必須學會更專注和更有效的時間管理,因爲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專題研究作品是非常大的挑戰。若作品內涵需要更精密的儀器輔助量測或軟硬體協助分析,往往得向大學實驗室請求協助。教育部成立科學班,亦有協助各高中學生專題科學研究或先修學分的大學,例如中研院、臺灣大學和臺灣師大,協助建國中學、北一女中和師大附中。

科學專題研究課程的指導教師是高中該科該班的任課教師,除了教學任務外,亦須指導學生專題研究。然而現況是,高中老師的主要任務是教學,若以一般學校的課綱儀器和設備要指導可能四組或更多的專題研究,捉襟見肘;若向學校申請特殊的器材設備,一般不易,因此須向大學物理學系、化學系、材料學系、電機資工學院等尋求協助。以筆者服務學校的科學教師而言,會先寫信向大學老師請教後,教導學生寫電子郵件向大學老師請益,說明是否能進入實驗室學習如何專題研究,等教授同意再帶學生到大學拜訪,最後才確定是否能到大學實驗室學習。

高中教師最主要任務還是教學及班級經營,高中科學老師在專題研究課程扮演的角色,基本上是「陪伴」和「提醒」,因此,在檢視和閱讀學生科研資料的過程中,也會再三叮嚀文句改寫及註明數據資料來源。不諱言,高中科學老師苦口婆心提醒學生,仍難免失察,這也是遇到的困境。

學校是辦教育、不是辦案,面對學生違反研究倫理情事,期盼高中科學老師引以爲鑑。同時期盼科教館除嚴密審查作品外,仍繼續提供學生科學研究的展現舞臺;臺大審議學生錄取資格時,也應思考多一些教育理念,少一些法令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