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炫技”之後,人形機器人怎樣跑出“加速度”
來源:雲南網
原標題:“炫技”之後,人形機器人怎樣跑出“加速度”
【深瞳工作室出品】
採寫:本報記者 李 均
策劃:趙英淑 滕繼濮 王 菲
初秋的傍晚,深圳市南山區養老護理院內,樂聲舒緩,“賽博養老搭子”機器人正陪伴老人練習太極拳。與此同時,在2000多公里外的青島街頭,身披鎧甲的人形機器人正在路演,吸引着行人目光……在機器人產業火熱的當下,衆多企業正搶抓這一發展機遇。
2025年上半年,我國機器人產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27.8%,工業機器人產量37萬套,服務機器人產量高達882.4萬套,同比分別增長35.6%和25.5%。
在政策與資本的雙重推動下,人形機器人迎來了風口。投資熱度不斷攀升,相關企業半年內激增11萬多家。然而,風口正盛,隱憂亦現:核心技術存在短板、生產成本高企、應用場景不足,加之產業人才與行業標準缺失,這些問題無不考驗着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政策扶持引資本投入,掀起發展熱潮
8月以來,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等大型活動上,人形機器人魅力盡顯:全球首款自主換電人形機器人打破“單次續航短”行業瓶頸;工業人形機器人能在油污、粉塵環境中自主識別箱體;服務機器人不僅會做爆米花,還能通過羣機協同完成酒店客房配送……
從2023年《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出臺,到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在一系列政策驅動下,作爲具身智能的最典型形態,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加速進化。
地方政府迅速佈局。北京、上海、浙江、山東等地出臺政策,將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作爲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
互聯網巨頭爭相卡位。京東3個月內投資6傢俱身智能企業;騰訊已投資智元機器人和宇樹科技等具身智能機器人公司;美團投資超10家相關企業……
資本市場一片歡騰。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具身智能產業發生144起融資事件,總額高達195億元,平均單筆融資1.35億元。
機器人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國內機器人相關企業數量爲1292398家;其中,智能機器人企業953640家。半年內新增智能機器人企業114931家,近15天新增9957家。
“目前我們已爲近30家機器人企業提供金融服務。”上海科創銀行創新金融副總裁黎自舜透露。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一些受追捧的明星企業,部分腰部以下團隊,選擇轉戰三四線城市獲地方政策性補貼“輸血”。“項目估值水漲船高,大家都看好產業的未來前景。”江蘇某市一位招商專員表示。
“近期,人形機器人賽道‘吸金’能力前所未有,在資本市場表現尤其亮眼。”江蘇南京職業投資人武亦閒說。
“人形機器人產業和應用正展現出強勁發展潛力,邁入‘技術突破-資本涌入-場景落地’的加速期。”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論壇上表示。這場由技術與資本共振掀起的熱潮,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舞臺、走向工廠、走向零售和千家萬戶。
“科研工作者、創業者、投資者及圍觀者共同催化了這個萬億級賽道,使之擁有了將AI從虛擬空間投射到現實世界的無限可能。”資深媒體觀察人士張輝表示,“一批偉大的人形機器人公司將脫穎而出。”
技術人才標準之困,制約產業發展
在資本的沸騰和市場的高預期背後,人形機器人產業正經歷一場大考。
人形機器人由“大腦”“小腦”與本體三大部分構成。其中,“大腦”以AI大模型技術爲核心,肩負着環境感知與智能決策的重任;“小腦”則專注於實時監控運動狀態,確保動作的精準與流暢。
“只有兩者協同默契,才能指揮本體完成各種複雜任務。”具身智能“大腦”“小腦”供應商、蘇州阿帕奇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市場總監韋傑文說。
爲推動“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2023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在政策引導下,目前我國人形機器人核心部件的國產化率已超70%,但高端芯片和核心算法平臺仍受制於國際供應鏈的波動。
“核心在芯片,難度在大模型,挑戰在算法,關鍵在零部件。”中國機電一體化技術應用協會常務副會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繼宏說。
今年8月,在上海舉行的2025中國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大會暨展覽會上,深圳大象安泰科技有限公司展位的兩款人形機器人頗爲吸睛。
“它們可從事迎賓、歌舞等服務,引導更多客流進店。”公司商務總監李建博坦言,“不過,它們的動作都是預設的,尚不具備真實場景決策能力。”
得益於我國人形機器人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形機器人正快速滲透進日常生活:從笨手笨腳地遞送爆米花,到按規程製作煲仔飯;從棋盤對弈、展示足球技巧到組裝精密零件……然而,國金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發佈的研報指出,當前國內人形機器人企業的智能化水平普遍不高,一旦任務鏈變長,機器人往往出現誤判物體屬性、重複無效動作等“搞笑場面”。
宇樹科技發佈的G1格鬥款人形機器人相比上一代,其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有了顯著提升,出拳速度更快、力道更大、動作也更加流暢。但業內人士指出,這款機器人仍需手動遙控,更多的是將本體性能挖掘到極限的一款產品。
“只有不斷提升人形機器人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使其適應更多場景的工作。”寧波均普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測試工程師白一鳴向記者表示。
“在千變萬化的環境中抽取操作世界的基本模型,同時像人一樣下意識地改造世界並執行,需要考慮到兩點。”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盧策吾在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演講時說,“一是泛化性,即見過、未見過的物體能夠被理解;二是魯棒性,即指系統抵抗故障和干擾的能力,保證任務能夠執行。”
“打個比方,就是要找到克服‘排斥反應’的方法,讓機器人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技術總監許學成博士比喻道。
記者走訪發現,人形機器人還普遍面臨續航時間只有2到4小時的困境。“高智能往往對應高能耗,大模型或GPU芯片配置都是‘電老虎’。”柏奧尼克機器人(寧波)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屠航宙說,機器人動作柔性越強能耗越大,也容易導致電池發燙甚至宕機。
電池續航時間短受多重因素影響。市場上用於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體積較大,並不適合人形機器人使用。江蘇某電池企業電芯工程師張藝偉介紹,“當前行業主流電池類型爲三元鋰電池和磷酸鐵鋰電池。雖然前者能量密度高,續航時間較後者長,但易引發熱失控、火災甚至爆炸事故。”
“當前,電池續航還未成爲人形機器人廠商優先關注的問題。”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說。
技術瓶頸催生人才需求清單。近期,多地發佈急需緊缺人才目錄,機器人研發總監、系統操作員等成爲引才重點。人形機器人產業面臨的人才困境,源自傳統教育體系與新興產業需求之間的系統性脫節。
德國宇航中心機器人及機電一體化研究所退休員工石晶新調研了我國多所高校後發現,不少從事人形機器人研究的教師並不真正瞭解行業。“他們寫論文厲害,但與實踐脫節,難以培養出懂技術、通算法兼具實操能力的複合型畢業生。”石晶新認爲,“機器人技術迭代週期縮短,課程建設跟不上技術發展也是造成人才短缺的原因。”
當前,車企跨界打造人形機器人的浪潮正席捲全球。據不完全統計,國內至少有19家車企入局,引發行業標準爭議。“執行汽車行業標準還是工業機器人標準?醫療機器人是否要考醫師資格證?這些都是問題。”集智聯機器人(蘇州)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成煜坤說。
我國人形機器人種類多樣,每家企業都在採集數據,過程中浪費驚人。上海載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銷售主管侯林深說,“甲公司採集的數據不給乙公司用,乙公司研發的模型也不能用在丙公司的本體,急需通過制定標準集聚資源。”
此外,生產成本高、剛需場景不足等問題,同樣制約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政產學研用”協同,破解發展瓶頸
當前人形機器人產業面臨的多重挑戰,需要系統性智慧來破局。
面對投資熱度高漲的現象,武亦閒認爲,國家層面要加強規劃引導,城市與城市間不做重複的事,打造“一地一品”的特色集羣。他建議,政府基金領投而不控股,以可轉債形式投入,待企業達到量產指標後再轉股。這有助於減少一哄而上。
浙江靈巧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產品總監劉徵表示:“投資方向要結合本地產業特色,瞄準尖端技術和薄弱環節攻關。”上海市機器人行業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會員部主管許多建議,推動數據共享,鼓勵中小企業購買技術成熟企業的全套產品,通過應用場景訓練打造各具特色的應用。
針對缺乏尖端AI模型和足夠訓練數據的問題,北京亦莊日前啓動“具身智能社會實驗計劃”,開放近千個真實場景數據採集點。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許彬表示,開源、開放是推動技術進步和產業繁榮的重要途徑。
屠航宙進一步建議,可建設“數據工廠”,通過僱人穿戴人機交互裝備捕捉數據,高效訓練機器人。對此,非夕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汽車業務總監宗林林表示認同:“可與AI結合打造自適應機器人,像人一樣手眼配合完成複雜任務。”
針對電池續航時間短等痛點,寧波均普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機械工程師洪楓建議,爲人形機器人安裝可拆卸電池,及時更換、補能是破題方式之一,還可通過改進結構和算法,優化能量管理來降低能耗。“還要引導行業突破電池續航、散熱效率、電機承載能力等關鍵技術。”洪楓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曾指出,人形機器人電池需在能量密度、成本和安全性間找到平衡點。2025年將是技術路線分水嶺,半固態電池若能將成本控制在150美元/千瓦時以下,有望率先打開市場。
上海近日出臺《具身智能產業發展實施方案》,以“真金白銀”支持關鍵技術攻關。“建議重點開發模塊化解決方案,推動其在不同企業人形機器人身上無障礙使用。”韋傑文說,“未來,希望它們能像真正的生命體那樣應對未知環境。”
智聯招聘報告顯示,今年1至5月,人形機器人算法工程師、機械結構設計工程師招聘職位數分別同比增長479%、239%,呈“井噴式”增長。
如何破解人才短缺問題?目前,多地已成立機器人創新中心,多方聯合培養人才。劉徵建議:“可引導職教學子參與數據採集,培養應用型人才,在豐富產業鏈的同時拉動就業。”石晶新則認爲,要進一步挖掘醫療、康復等應用場景,通過市場調節倒逼人才嚮應用端集聚。
“在研發人才培養方面,要鼓勵高校設立機器人交叉學科,構建‘產學研用’創新生態。”江蘇理工學院機械學院機器人專業教師強紅兵博士建議,“還要重視青少年職業啓蒙與規劃,未來5到10年爲產業輸送跨學科、複合型人才。”
剛剛閉幕的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展示了人形機器人的高階能力,但其通用性、安全性及技術標準化等問題仍需破題。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認爲,統一標準不僅能構建技術語言與評價體系,爲多場景應用提供量化依據,還能推動技術迭代從“參數競賽”轉向場景需求驅動。
“我國應持續加大在具身智能、人機協作等新興領域的研發投入,促進跨行業、跨場景的數據共享與協同,爲人形機器人技術研發和分級分類標準制定提供有力支撐。”人機智能技術與系統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電子科技大學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程洪建議:“國內頭部企業要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爭取話語權,通過建立產品標準互認體系促進國際貿易和合作。”
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標準負責人任容瑋期待:隨着分級標準的落地,人形機器人有望突破“展示性智能”,走向真正的“通用智能”。
內卷沒有出路,突圍纔是關鍵。“這是一場接力賽——資本跑完第一棒,技術、場景和政策這三棒要跟上。”程洪說,征途漫漫,中國機器人產業一定能夠在全球科技版圖上鐫刻閃亮的中國座標。(李均)
原標題:“炫技”之後,人形機器人怎樣跑出“加速度”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