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宣州區:繪就“兩水”經濟新畫卷
夏日晴空萬里,沿着波光粼粼的水陽江一路向北,便至宣城市宣州區狸橋鎮寶塔村。千年古塔龍溪塔矗立於此,村也因塔而得名。
西臨水陽江、東倚固城湖,“一江一湖”不僅賦予寶塔村得天獨厚的生態稟賦,更孕育出蓬勃發展的“兩水”經濟。
何爲“兩水”經濟?
一是依託水陽江,發展“水上運輸”——226條運輸船組成的“水上艦隊”,年創產值6.5億元。
二是圍繞萬畝塘口,發展“水產養殖”——稻漁綜合種養模式下,年產值逼近億元大關。
2023年,寶塔村搶抓鄉村振興機遇,對滄溪、夏灣兩個村民組的39個塘口、350畝耕地進行高標準改造,嚴守耕地紅線,保障養殖效益。
這片350畝試驗田的“塘主”,是90後新農人孫國雷。作爲當地品牌“八將軍花津蟹”的聯合創始人,這位肯吃苦、有想法的年輕人流轉土地後,積極與上海海洋大學合作,成立稻漁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孫國雷採用“小龍蝦+水稻”的輪作與共生技術,推動機械化、規模化、數字化農業發展。
上午9點,在示範基地裡,忙碌了一個早晨的孫國雷剛將最後一批小龍蝦過秤發走。“每天凌晨捕撈後立即發往各地市場。”他介紹,今年第一季小龍蝦已豐收,第二季正開捕,目前每季畝產200到300斤。若價格穩定,僅小龍蝦一項,畝收益可達5000元。
全新的“一水兩用、一田多收”模式實現了“一舉多得”:每年增加糧食產量20餘萬斤;通過項目出租與土地流轉,村集體年增收約13.2萬元;農戶每畝每年穩定增收600元。這片試驗田還吸納了村中低收入家庭人員務工,實現了穩糧、促漁、提質、增效與生態改善的綜合效益。
在孫國雷看來,這份收穫離不開水陽江的滋養:“作爲江南水鄉,我們既有祖傳的養殖手藝,更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豐水期引入江水,枯水期固城湖又能回補,發展綠色種養得天獨厚!”
2024年,寶塔村村集體經營性收益歷史性突破130萬元。爲讓這泓活水長流,村裡實施漁業綠色循環發展項目,通過清淤護坡改善水系生態與水質,築牢水產養殖長遠根基。
“爲了持續壯大集體經濟,我們聯合周邊三村合建了衛東冷庫項目,以租賃形式運營,推動產業向上下游延伸。”寶塔村第一書記王東磊表示,村裡正努力打通從水中到岸上、從生產到儲存的鏈條,讓“兩水”經濟的血脈更加暢通。(陳莉 趙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