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周爺爺」說明法案 立院應用AI指引中文版今發布

西敏寺民主基金會與臺灣民主基金會今辦國會應用AI指引發佈會,POPVOX基金會執行長Marci Harris(左一)、國民黨立委葛如鈞(左二)、WFD臺灣辦公室總監陳乃嘉(中)、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右二)、WFD專家Franklin De Vrieze(右一)合影。記者劉懿萱/攝影

生成式AI發展快速,西敏寺民主基金會與臺灣民主基金會今辦記者會,發佈中文版國會應用AI指引。國民黨立委葛如鈞說,AI指引能清楚展現新興科技的態度與方向,盼未來能借鑑國際經驗,推動立法院更透明、更有效率;民進黨立委蘇巧慧則肯定AI可改善立法品質、減少錯誤,不過需注意AI被人爲操弄,導致立法錯誤責任如何歸屬問題。

西敏寺民主基金會(Westminster Foundation for Democracy,WFD)不少立委辦公室日常業務上,已頻繁使用AI工具輔助,也曾有立委因感冒失聲使用AI合成音檔質詢,成爲AI協助議事案例,但制度化的應用仍有待討論,因此透過國會應用AI指引發佈會,介紹由16國專家共同完成的國際手冊,協助立法機關在應用AI同時降低風險。

立法委員蘇巧慧指出,AI應用地好可以改善立法品質、減少立法錯誤,也能增加民衆參與立法,不過需注意AI運算規則可能被操弄,如何避免人爲操弄產生,導致立法錯誤責任如何歸屬問題;立法委員葛如鈞說,他曾透過虛擬助理複製人聲,協助聲帶水腫的立委透過AI複製聲音流利質詢;也透過OpenAI ChatGPTs製作「AI周爺爺」,製作虛擬秘書長周萬來說明法案。

葛如鈞認爲,國會應用AI指引之於國會,如同AI基本法之於國家,展現對新興科技的態度與方向,盼未來能借鑑國際經驗,推動立法院更透明、更有效率。

指引的共同作者、WFD 專家Franklin De Vrieze舉例歐洲議會、加拿大、巴西、荷蘭、愛沙尼亞等國會已正式引入AI,無論是在草擬法案、語音轉錄、公衆參與或議程協助等領域,AI皆展現潛力,但AI科技變革過快、缺乏先例、議會內部知識與能力不足,及潛在數據偏見、隱私疑慮和權責問題,若國會忽視AI議題,將加大科技發展與監管之間落差。

另一位共同作者、 POPVOX基金會執行長Marci Harris則分享,美國衆議院如何展開AI應用討論,組成工作小組、制定內部指引培訓。Marci展示在國會運用的工具,可向大衆解釋國會議事規則的機器人,以及協助國會新進員工瞭解國會運作的機器人。她提醒,立法者並非是去向AI要答案,而是將AI視爲「非常積極的實習生」,請他提供答案的選項,再檢查並選擇出最合適的迴應。

西敏寺民主基金會與臺灣民主基金會今辦國會應用AI指引發佈會。記者劉懿萱/攝影

西敏寺民主基金會與臺灣民主基金會今辦國會應用AI指引發佈會。記者劉懿萱/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