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的炕圍畫(說說我家鄉的非遺)
夏 豪
指尖在老家的炕圍畫上滑過,思緒也隨之遊蕩在一段段溫馨的回憶中。
爺爺是村裡畫炕圍畫的一把好手,年年都會將自己的最新設計繪在牆圍上。兒時的我常常用小指頭在其中游走,恍如身臨其境,有時穿梭於象徵富貴的牡丹花叢,有時遊歷在水墨氤氳的山水亭臺間,有時乘駕展翅的仙鶴直上九霄……在物質文化相對匱乏的年代,小小的炕圍畫豐富了孩童的內心世界。
我常靠着牆圍,與盤腿坐在土炕上的爺爺閒談。說起炕圍畫的淵源,老人家的眼裡便泛起淚光。早年間,農家多用坩子土刷牆,這種牆面極易脫落起皮,蹭髒衣物被褥。人們便用坩子土調膠水,沿炕塗出二尺高的“圍子”,既保護牆面,又方便倚靠。後來,爲了在實用基礎上追求美感,人們以墨線勾勒邊飾,中間繪三兩枝寫意花卉,空白處以單色平塗,這便是炕圍畫的雛形。歷經代代改良,炕圍畫發展出彩繪技法,待畫作乾透後,用桐油罩面三遍,牆面頓時晶瑩如鑑,髒污時只需溼布輕拭,便煥然一新。
一代又一代,這門技藝在黃土地上生生不息,2009年還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爺爺常說,從咿呀學語到結婚生子,家中的炕圍畫如同無聲的師長,見證着一個人的成長。他筆下那明亮的色彩,給家家戶戶的土牆帶來了獨特的生機。
(作者爲內蒙古三愛富萬豪氟化工有限公司研發部技術員)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19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