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歲的院士爺爺給孩子撰寫科普文

11月12日,在瑞士蘇黎世舉行的國際橋樑與結構工程協會頒獎典禮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皆連作爲總設計師,主持建造的天峨龍灘特大橋榮獲大型公路與鐵路橋最高獎。

新聞人物

鄭皆連,中國工程院院士,廣西大學博士生導師,路橋工程專家,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在廣西交通系統從事橋樑設計、施工、管理工作。

這位在橋樑界享有盛譽的專家也熱心青少年科普教育——近日,鄭皆連院士欣然接受本報、南國少年邀約,爲青少年讀者撰寫生動有趣的科普文章,與孩子們分享這座獲獎橋樑建設的有趣故事。

在文章中,鄭皆連院士詳細介紹了天峨龍灘特大橋的創新之處和所面臨的挑戰。據瞭解,該大橋主橋爲上承式混凝土雙肋拱橋,兩個拱的總重量超過9萬噸。爲了讓青少年對這個重量有直觀的理解,他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相當於7000輛小汽車的重量。如此重的拱懸空建起,難度可想而知。但鄭院士及其團隊憑藉“勁性骨架法”這一創新技術,成功解決了這一難題。

鄭皆連院士已經83歲高齡,每天有繁重的科研工作,爲何還願意花時間給孩子們撰寫科普文?

鄭皆連院士表示:“我曾有幸長期擔任廣西科協主席,深知科普工作的意義重大,它與科技創新共同構成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作爲一名科技工作者,科學普及是我們的重要任務之一。只有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相互結合,纔是一個完整的科學工作者。”因此,此次受邀爲孩子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內寫這樣一篇科普文,他義不容辭。

鄭院士希望通過向中小學生科普天峨龍灘特大橋的建設過程以及橋樑的相關知識,讓孩子們從分類、組成、受力原理和建造過程等角度科學全面地瞭解橋樑,增強科學素養,激發對科學尤其是工程科學的興趣。也希望通過向中小學生科普這座橋樑的基本情況和建造過程,讓他們進一步增強國家和民族自豪感,樹立爲國家各項科技事業作出貢獻的遠大志向。

鄭皆連院士寫來的科普文章有近3000字,受限於報紙篇幅,《當代生活報·南國少年》週刊在刊登時只能將其中精華部分呈現給青少年讀者,內容涵蓋了其多年來參與橋樑建設的寶貴經歷,特別介紹了天峨龍灘特大橋的建設過程、遇到的困難及解決辦法。可以說,文章的每一個細節都凝聚着鄭院士及其團隊的智慧和汗水。

院士寄語

少年強,則國強。

同學們,你們適逢國家大發展的好時代,更如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充滿朝氣。希望你們惜時惜福,專注學習,大膽探索,夯實本領,強身健體,健康成長,敢於擔當,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大有作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