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區:打造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 青春綻放在“未來之城”
早上8點,雄安宣武醫院中醫科診室內,醫生劉爽的指腹搭在患者寸關尺處,凝神感受脈搏的細微起伏。窗外,雄安新區的塔吊正緩緩轉動,陽光灑在新落成的社區醫院外牆上,映出一片勃勃生機。雄安新區,作爲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正打造新時代的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以諸多引才舉措吸引年輕人匯聚於此。
2023年,剛從首都醫科大學畢業的劉爽站在人生岔路口。一份來自家鄉的穩定工作與雄安新區的引才機遇同時向她“招手”。剛決定來雄安時,劉爽身邊的朋友爲她擔憂:這座城市像一張等待落筆的藍圖,發展充滿未知。但劉爽看中的,是這裡亟待填補的“中醫特色診療空缺”——“能在新建的雄安宣武醫院參與構建中西醫協同的診療體系,這是傳統醫學難得的實踐舞臺。”她說。
這個選擇在兩年後有了答案。在一次義診活動中,劉爽爲近百名居民把脈問診時,一位老人攥着她的手說:“以前想掛大醫院號,要坐3小時車去北京!”劉爽領悟到:對她來說,雄安不僅是政策文件中的“未來之城”,更是一座可以讓她用中藥解決居民病痛的“臨牀前線”。
如今的雄安新區,一座現代化新城正拔節生長、蓬勃向上,無數像劉爽一樣的青年匯聚於此追夢築夢。隨着城市功能不斷完善,他們不僅找到了幹事創業的廣闊舞臺,也在宜業宜居的環境中安放生活。“上樓安居、下樓就業”的藍圖正一步步變爲現實,雄安新區的發展因青年人才不斷涌入而更值得期待。
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測試部負責人申偉欽正在檢測設備。受訪者供圖
青年爲何來——夢想起航的新選擇
2023年,雄安新區推出《關於打造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聚集新人才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雄才十六條”)。“‘雄才十六條’的各項支持政策都實打實落在我們手上,這不僅是物質保障,更給了我們心無旁騖搞研發的底氣。”撫摸着實驗室裡剛組裝完成的智能醫療設備樣機,23歲的蔣玉驊說道。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在讀博士蔣玉驊,是雄安安影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兼技術負責人。在他看來,“雄才十六條”的政策細則,成爲自己和團隊選擇紮根雄安的“關鍵一步”。
“這種‘扶上馬再送一程’的政策‘組合拳’,對初創公司來說如同雪中送炭,讓我們感受到雄安呵護創新火苗的溫度。”蔣玉驊說。
中電信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的賈夢霜,看中的是雄安在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產業的佈局與快速推進所帶來的機遇和專業成長空間。事實上,雄安新區作爲承載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打造全國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的戰略高地,吸引了不少青年到此幹事創業。
1992年出生的申偉欽是雄縣人,也是北京眼神科技有限公司測試部負責人。從北京回到雄安時,他對職業定位有了新認知:“在北京的工作專注於單一模塊的穩定性測試,如今在雄安,我帶領團隊直接參與‘城市大腦’的算法優化——從社區安防人臉識別到高鐵站智能覈驗系統,技術落地直接服務雄安新區民生建設。”他坦言,雄安的產業佈局,讓技術人才迅速找到了“需求與能力的精準對接點”。
記者注意到,以“雄才十六條”爲主題的系列“留才”舉措,很多都涉及真金白銀的支持。比如,對符合條件的頂尖科學家,給予2000萬元至5000萬元科研經費和300萬元生活補貼;對高端高新產業領域技術研發等特殊崗位引進的急需緊缺人才,給予“特崗特薪”待遇……
雄安宣武醫院中醫科醫生劉爽正在給病人號脈。受訪者供圖
青年如何幹——在時代沃土上深耕夢想
建設一座“未來之城”,意味着艱辛與挑戰。
創業者尹超初到雄安新區時,曾經歷過住宿、交通等方面的不便。他的經歷並非個例,但正是這些親歷者的反饋和雄安新區對民生訴求的高度重視,推動了雄安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的變化。
申偉欽剛回雄安時,在尚未裝修的廠房中調試設備,他常自嘲是“半野外作業”。毛坯屋中的電源全部用來供應設備運行,沒有應急電源,他們就用手機照明,在40攝氏度的廠房裡完成關鍵調試……當他們將困難反饋後,當地相關部門迅速響應,一方面加快推進工業園區水電管網等“硬支撐”建設,一方面設立專項扶持資金,爲創新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蔣玉驊和團隊成員研發腦出血檢測儀時,曾連軸工作72小時。蔣玉驊拿起第11版測試報告,屏幕上跳動的波形仍雜亂如麻——這款便攜式腦出血檢測儀的核心天線,始終無法精準捕捉顱內微波信號。
3周前,團隊帶着初代樣機去醫院測試,醫生指着CT片搖頭:“血腫邊界模糊,和人工診斷差太遠。”
得知蔣玉驊團隊的研發困境後,相關部門積極幫助他們聯繫國內外頂尖科研機構。在相關部門的牽線搭橋下,他們的研究取得明顯進展,檢測儀誤差率從30%降至5%。
城市因人才而興,產業因人才而旺。
爲加速創新成果轉化,雄安新區已設立雄安科創中心、中試基地等多個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其目標明確——爲全國科研院所和科學家前沿領域技術創新試驗提供平臺,爲科研成果落地開花夯基培土,努力做到引進一個人、帶來一羣人、完善一鏈條、壯大一產業、實現大發展,這也是雄安新區的“深謀遠慮”。
中電信數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綜合部總經理助理賈夢霜正在工作。受訪者供圖
青年如何生活——構築宜業宜居的溫情家園
人才來了,更得讓他們留得住、發展好。“雄才十六條”提出構建靈活多樣的引才機制、爲引進人才提供編制保障、爲人才打造宜業宜居的生活環境、爲人才提供精準化服務等多項舉措。
按照“15分鐘生活圈”的規劃標準,雄安新建片區學校開設55所;踐行“公園城市”理念,“3公里進森林,1公里進林帶,300米進公園,處處是遊園”的生態畫卷正逐漸成爲現實。
每天下班後,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產業服務部工作人員田晶喜歡在公園散步。她告訴記者:“回家推窗見綠,樓下散步遛彎,再累的心也會被治癒。”田晶覺得這就是生活的“小確幸”。
田晶告訴記者,雄安新區提供的應屆生租房補貼,讓年輕人的生活少了一些後顧之憂。“高房價、高租金是身邊同齡人逃離大城市的原因之一,想讓大家紮根,就要破解住房難題。雄安推出的住房補貼政策讓剛畢業的年輕人能‘沉下心紮根’。”田晶說。
蔣玉驊所在的公司也在實現人才引育模式的升級:從最初靠情懷四處奔波招人,轉變爲依託雄安新區提供的優質科研平臺和項目資源吸引青年人才。“在這裡,青年人才不僅能實操前沿科技項目,把難題當課題,還在實踐中對雄安有了全新認知。不少學弟學妹實習結束後表示‘畢業後要紮根雄安’!”蔣玉驊認爲,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離不開雄安新區整體營商環境和政策生態的支撐。
如今,賈夢霜帶着一家三代遷居到雄安新區。這裡有溫馨的家、便利的食堂、“雄安一卡通”的智慧服務……每天清晨,送兒子上幼兒園、步行12分鐘抵達工位的從容,正是雄安城市規劃設計中“職住平衡”理念在個體層面的體現。
前幾天,尹超在夜市擺攤、賣雄安文創產品時遇見了大學同學。“我們已經好多年沒見過了,沒想到能在雄安相聚,是這裡的引才政策讓我們最終選擇在雄安扎根。”
這座承載着國家重大戰略使命的“未來之城”,正以其獨特的時代使命、創新基因與發展潛力吸引着越來越多年輕人奔赴而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