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虧我們沒有采納這4位專家的建議,否則大家要受苦了

一直以來,專家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社會地位。畢竟他們都是各界領域的佼佼者,都具備專業的知識。

過去,普通的老百姓都願意聽從專家的建議,只因爲這樣可以規避一些風險。而決策層聽取專家們的真知灼見,也能實現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不過最近幾年,專家們的地位可稱得上是一落千丈,比如去年初,經濟學家馬光遠在自媒體上發表了這麼一句話:2022年可真是專家生育破產的一年,以前大家老覺得經濟專家不靠譜,現在大家發現醫學專家更不靠譜。不同的是,一個要錢、一個要命。

而今年,很多網友甚至還提出:專家最好不要提建議,否則會誤國誤民。比如以下這4位專家提出的建議,沒有被採納還遭到老百姓罵聲一片。

第一位:譚雅玲

譚雅玲是國內知名的經濟學家,之前她表示:“年輕人應該放棄高薪或者福利好的職業,去賺錢少的崗位鍛鍊,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

按照她的意思來說,只有年輕人經過了各種歷練之後,將來才能成爲對社會有用的人。顯然,這種說法在當今社會根本就行不通,一方面我往高處走,是往低處流,那年輕人放棄高薪高福利的工作去選擇艱苦的勞動,估計沒幾個人願意這麼做。

另一方面,如果年輕人放棄好工作,好福利而選擇去到艱苦的地方工作,說白了,這種情況下,他們拿什麼買房,拿什麼結婚,拿什麼養娃。

所以,譚雅玲提出的建議是積極向上的,但實際執行起來很難行得通。

餘華的《活着》中有這麼一句話:“永遠不要相信苦難是值得的,苦難就是苦難,苦難不會帶來成功,苦難不值得追求,磨鍊意志是因爲苦難無法躲開。”

說白了,不是我們必須要經歷苦難才能鍛鍊自己,而是我們沒有選擇的餘地。如果有的選擇好崗位、高收入,幹嘛非要選擇賺錢少的工作來鍛鍊自己?

第二位,鄭秉文

經濟大拿鄭秉文就當下年輕人不願意生娃的問題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表示理解年輕人面臨的生活壓力,認爲教育、養老、醫療等多重負擔讓年輕夫妻不堪重負。

但他同時建議年輕人要向前看,困難只是暫時的。要抓住黃金生育期,哪怕借用親友之力也要努力應對。否則過了這一階段,恐怕後悔就來不及了。

實際上,鄭秉文這樣的說法很難被年輕人接受:如果生娃都得借錢,往後養娃又該怎麼辦呢?

而且,如果生娃都要借錢的話,足以證明這個人的賺錢能力不足,也會讓債權人擔心他的還款能力。這種情況下,明知道他還不起錢,又有幾個親朋好友會借錢給他呢?

而且現在很多年輕人也不是不願意生孩子,也不是因爲生不起,主要還是結婚成本高、房價貴、養娃費用大等因素,如果搬開了這幾座大山,年輕人又怎麼不願意生育孩子呢?

第三位,黃有光

黃有光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特聘教授。他曾提出建議:把油價上漲10倍,以解決汽車尾氣的污染問題以及交通擁堵的問題。在黃有光看來,汽車尾氣排放和交通擁堵,完全可以通過價格的槓桿來調節,只要把油價上調,這兩大難題將迎刃而解。

但是如果真按他所說,將油價上漲十倍,屆時物流運輸價格就必然會跟着上漲,成本的上升將轉嫁到終端商品價格上面,到那個時候,結果是什麼?引發全面通脹,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也將明顯上升。

此外,面對現在社會男多女少的情況,黃有光還建議:“一妻多夫制”。這個建議也遭到了網友的詬病,且不說這根本就行不通,但凡有點基本社會常識,都不太可能提出這樣的建議。

第四位,丁佐宏

丁佐宏既是月星集團的老總,又是高級經濟師。他曾提出一個很不靠譜的建議:60-79歲仍是中年,鼓勵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羣體再就業。

這位專家的建議,顯然不可能受到網友們的好評,首先,現在很多企業在招聘的時候直接將年齡上限設置在35歲以下,說白了,40、50人員再就業都困難,怎麼去鼓勵60歲以上的老年人再就業?

其次,70來歲的人,不論是精力還是體力都大不如前,站在用人單位的角度來講,都擔心萬一出現什麼事故,增加工傷麻煩,企業根本不敢承擔這個責任。

再者,如果都鼓勵60-79歲的老年人都去就業,那麼年輕人就業怎麼辦?年年有超1000萬大學生畢業,70多歲的老年人都佔着崗位不下來,咱們年輕一代該何去何從呢?

顯然,丁佐宏的建議不僅不符合國情,也是一點不靠譜。

“巢客HOME”說:

文章的每個字,都是我用心敲出來的,點個「」,讓我知道,你們也在爲人生「拼盡全力」。

注:*圖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