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這4位專家的建議沒被採納,否則普通老百姓,要被他們坑慘了
在閱讀此文章之前,感謝您點個“關注”,既能有很好的體驗,還能有不一樣的參與感,謝謝您的關注!
前言:
這些年,專家的地位直線下降,網友們紛紛吐槽他們的建議“誤國誤民”。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那些年,讓人哭笑不得的四位專家的“神級”建議。看完你一定會感嘆:幸虧沒被採納,不然真是坑慘老百姓了!
譚雅玲:年輕人該放棄高薪工作去磨練?
首先登場的是國內知名經濟學家譚雅玲。她提出的建議可是引發了廣泛的爭議和討論。她表示,年輕人應該去賺錢少的崗位上,鍛鍊艱苦奮鬥的精神,應該放棄高薪福利好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說法在六七十年代,還是社會主流認知。但在當今這個社會,已經完全不合時宜了。
爲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嚮往更好的生活,這是人之常情。讓年輕人放棄高薪和福利好的工作,去艱苦崗位磨練,估計沒有幾個人會願意接受這樣的建議。現代年輕人和上一代人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他們更看重的是生活品質和個人發展空間。如今的社會節奏快、壓力大,年輕人不僅要面對激烈的職場競爭,還要處理生活中的各種挑戰。他們需要通過高薪和好的福利來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保障自己的未來。
如果讓年輕人放棄有好待遇的工作,進而去艱苦奮鬥,那麼年輕人該艱苦到什麼程度,才能實現結婚買房生孩子呢?這些現實問題是無法迴避的。我們都知道,現代社會的生活成本很高,尤其是在大城市,房價、教育、醫療等各方面的支出都很大。如果年輕人放棄了高薪工作,選擇了低收入的崗位,他們可能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難以維持,更不用說成家立業、養育下一代了。現代年輕人普遍面臨着房價高企、育兒成本高等問題,很多時候即便是高薪工作也難以完全應對這些壓力。如果再讓他們去低薪崗位,生活質量將會大打折扣。
再者,譚雅玲的建議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年輕人通過艱苦奮鬥來提升自己,但實際操作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在現代社會,年輕人更需要的是通過努力工作來獲得相應的回報,以此來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保障自己的未來。艱苦奮鬥的精神當然值得提倡,但這種奮鬥應該建立在合理的基礎上,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所謂的“磨練”。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競爭要求年輕人不僅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還要具備廣泛的知識和技能。而高薪和好的福利不僅是對他們工作的肯定,也是他們自我提升的重要保障。
另外,現代社會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年輕人的職業選擇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更加註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更加註重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如果僅僅是爲了所謂的“艱苦奮鬥”而放棄高薪工作,這不僅是對他們個人利益的忽視,也是對現代社會發展的不合理要求。
所以,譚雅玲的建議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在當今社會幾乎沒有實際操作的可能。現代年輕人需要通過高薪和好的福利來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保障自己的未來,而不是去追求那些看似“艱苦奮鬥”的崗位。我們應該更加關注年輕人的實際需求,爲他們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幫助,而不是一味地提倡所謂的“艱苦奮鬥”。在現代社會,合理的職業規劃和生活安排纔是年輕人真正需要的。
陳文玲:孩子是“長期回報”的耐用消費品?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研究經濟的專家陳文玲。她的建議簡直讓人無語:她竟然認爲子女是長週期的消費品,雖然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財富來供養,但未來就可以反過來,讓孩子們提供贍養和照顧,進而回饋父母。
這種說法讓現代年輕人真的難以接受。雖然從現實角度來看,這是社會發展客觀規律。但把孩子比作“有長期回報的耐用消費品”實在是不妥。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時候是全身心的付出,他們並沒有考慮將來能從孩子那裡得到什麼回報。這樣的比喻顯得過於功利,把孩子看作一種投資,而不是一個獨立的生命。
其次,現在的年輕人並不是不願意生孩子,而是因爲現實的經濟壓力太大了。結婚成本高、房價貴、養娃費用大,這些問題都讓年輕人望而卻步。結婚不僅要準備房子、彩禮、婚禮等一大筆費用,而且房價居高不下,想要買房子簡直比登天還難。即使是勉強買了房子,養娃的費用也壓得人喘不過氣來。從奶粉、尿布、幼兒園到教育費用,處處都需要錢,這些壓力讓很多年輕人感到無法承受。
如果這些現實問題能夠得到解決,誰會不願意生育呢?年輕人並不是不想要孩子,而是因爲這些經濟負擔讓他們不得不三思而後行。說到底,生育問題不僅僅是個人選擇的問題,更是社會問題,需要從政策上、經濟上給予年輕人更多的支持和幫助,才能真正解決年輕人不願意生育的問題。
總之,陳文玲的建議雖然有其出發點,但忽視了現代年輕人所面臨的實際困難。她的比喻顯得過於簡單和功利,沒有真正理解到年輕人內心的掙扎和現實的壓力。如果我們真的希望年輕人能夠更多地生育,就必須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經濟負擔,創造一個更加友好和支持的環境。
黃有光:油價漲十倍,解決污染和擁堵?
再來說說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特聘教授黃有光。他的建議真是讓人覺得“腦洞大開”:把油價上漲十倍,以解決汽車尾氣的污染問題和交通擁堵問題。在黃有光看來,價格槓桿可以解決這兩大難題,只要油價上調,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
然而,如果真的按照黃有光的建議,把油價漲十倍,結果會是什麼樣呢?不僅是人們的出行成本會大幅上升,各行各業的物流成本也會隨之增加。最終,這將導致國內商品價格全面上漲,老百姓的生活成本也會明顯上升。試想一下,每天上班的通勤費用、日常生活中購買的各種商品,都會因爲油價的上漲而變得更加昂貴。這樣一來,普通人的生活負擔只會越來越重,根本談不上什麼改善環境和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
更離譜的是,在當下出生率逐年下降的情況下,他居然提出了一個另類的,解決該問題的辦法:一夫多妻。這種建議在國內根本行不通,不僅無法被接受,還引起了網友的強烈反對。這樣的建議顯然缺乏基本的社會常識和文化認同感。中國社會傳統觀念深厚,實行“一妻多夫制”不僅違背了傳統倫理道德,還會帶來一系列複雜的社會問題和矛盾。
綜上所述,黃有光的這些建議看似“有創意”,但實際上完全脫離了現實,缺乏可行性。如果真的實施這些建議,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給社會帶來更多的困擾和矛盾。因此,這些建議不被採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們需要的不是這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而是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能夠真正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解決實際問題。
丁佐宏:60-79歲還是中年,該再就業?
最後一位是月星集團的老總、高級經濟師丁佐宏。他的建議同樣讓人難以接受:60-79歲仍是中年,我們應該鼓勵60歲以上的老年人羣體再就業。這個建議一出,立刻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很多網友紛紛表示不符合國情。
首先,現在的職場普遍只招聘35歲以下的年輕人,連40、50歲的人都很難找到工作,更別說60歲以上的老年人了。用人單位在招聘時往往更傾向於年輕人,因爲他們普遍精力充沛、學習能力強、適應新環境的速度快。相反,老年人由於體力和精力都不如年輕人,在工作中出現意外的風險也更高,這些責任是企業難以承擔的。
其次,60-79歲的人在精力和體力上大不如前,鼓勵他們再就業無疑是難上加難。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普遍不如年輕人,他們需要更多的休息和照顧,而不是在高強度的工作環境中繼續勞累。即便有些老年人身體狀況良好,但在快速發展的社會和職場中,他們的知識和技能也可能已經落後,重新適應職場對他們來說並非易事。
更何況,如果這些老年人都去就業,會擠佔原本屬於年輕人的工作崗位,導致年輕人找不到工作。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建議。年輕人正處於人生的起步階段,他們需要通過工作來積累經驗和財富,爲自己的未來打下基礎。如果大量的老年人涌入職場,必然會導致就業市場更加緊張,年輕人的就業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總的來說,丁佐宏的建議雖然出發點是好的,試圖通過再就業來解決老年人的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但實際操作起來卻存在很大的問題。
專家們需要更多地瞭解社會現實和年輕人的實際需求,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才能真正發揮他們的作用。只有在充分考慮到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提出既能解決問題又符合實際情況的建議,才能真正對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不是像丁佐宏這樣,僅憑理想化的設想提出脫離實際的建議。希望未來的專家們能夠更加務實,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建議。
專家的建議真的靠譜嗎?
看到這些專家的建議,很多網友都忍不住吐槽:“專家的話真是不能隨便聽啊!”確實,這些年不少專家的建議都顯得不太接地氣,甚至讓人覺得有些離譜。網友們更是紛紛表示,專家們最好不要輕易提建議,否則真的會誤國誤民。
看到這裡,想必屏幕前的你,也能理解,爲什麼這些年專家地位會下降了。
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使得信息更加透明,普通人獲取信息的渠道更多,對專家的依賴性減弱。很多時候,普通人通過互聯網,就可以瞭解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識,不再需要通過專家來獲取權威意見。
其次,部分專家的建議確實缺乏實際操作性,甚至有些脫離實際,導致公衆對專家的信任度降低。最後,社會上對於專家的期望值過高,導致一旦專家的建議不符合公衆預期,就會受到更多的批評和質疑。
專家們如果想要重新獲得人們的尊重,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緊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步伐。只有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專家們才能在快速變化的社會中保持自己的權威地位,提出更加科學和合理的建議。希望未來的專家們能夠更加務實,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對此,屏幕前的你有什麼想要說的呢?請把你的想法打在下方留言區吧,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