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過剩之際,光伏龍頭晶澳啓動“第三次上市”加碼出海產能

繼鈞達股份(002865.SZ)之後,頭部光伏廠商晶澳科技(002459.SZ)也將奔赴港股市場。

日前,晶澳科技宣佈正在籌備港股上市事宜,計劃選擇合適的時機完成上市。

融資確實迫在眉睫。

2024年,受到光伏行業產能過剩所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後,晶澳科技處於“失血”狀態,同期預虧45億元至52億元。

在此之前,晶澳科技的負債率正在上升,截至2024年9月末資產負債率爲72.15%,同比攀升了近10個百分點。

同期,晶澳科技的新增借款金額爲284.88億元,佔2023年末的淨資產比例爲81.13%。

儘管行業已經處於過剩階段,但晶澳科技此番赴港上市仍計劃持續佈局海外產能,尋找業績新的增量。

三度上市在即

光伏組件企業正在加入“A+H”的大軍中。

日前,晶澳科技宣佈正在籌備赴港上市,已聘請畢馬威作爲港股IPO的審計機構。

這已經是其第三次衝刺上市。

2007年,晶澳科技在美成功上市,掛牌10餘年後選擇私有化回A,但未以直接IPO的形式,而是借殼天業通聯回A。

對於此次赴港上市的時間表安排,接近晶澳科技的人士向信風(ID:TradeWind01)表示目前還是按照計劃在推進中。

晶澳科技稱此次上市主要是爲了推動全球化發展。

“爲進一步推動公司全球化發展戰略,加快市場、供應鏈、研發三位一體的全球化建設,打造國際化資本運作平臺,提升國際品牌形象,提高公司資本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晶澳科技表示。

海外市場確實已經頂起晶澳科技業績的半邊天。2024年上半年來自境外地區的收入達到229.56億元,佔總收入的比重爲61.45%。

不僅如此,海外地區的業務毛利率顯著高於國內市場,2024年上半年前者的毛利率爲13.46%,高出後者28.14個百分點。

隨着國內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晶澳科技正在加足馬力佈局海外產能。

2024年11月,埃及與阿聯酋Global South Utilities和晶澳科技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擬建立兩家太陽能工廠,工廠均爲2GW,兩工廠分別用於製造太陽能電池、組件。

根據協議,電池工廠投資預計爲1.38億美元,組件工廠則爲7500萬美元,主要服務當地市場。

當年的12月末,晶澳科技自主投資建設阿曼年產6GW高效太陽能電池和3GW高功率太陽能組件項目(合稱“阿曼項目”),進一步佈局中東市場。

雖然這可以更好地提升晶澳科技的海外生產能力,但彈藥不足同樣是要面臨的挑戰。

阿曼項目的總投資金額高達39.57億元。

但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晶澳科技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金額爲89.36億元,同期資產負債率高達72.15%,系歷史最高值。

晶澳科技亦曾坦承阿曼項目的投資建設可能會對現金流造成壓力,將統籌資金以確保項目順利實施。

通過融資以緩解資金壓力或許是晶澳科技此番赴港上市的重要原因,這也是光伏企業的寫照。

早在晶澳科技之前,同是光伏組件廠的鈞達股份已在2024年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

融資目的之一正是爲了興建鈞達股份在阿曼的工廠。

不過鈞達股份的港股IPO仍在推進中,目前尚未有進一步的結果。

相比晶澳科技,鈞達股份的資金壓力更高,截至2024年9月末資產負債率已經達到75.81%。

急需“補血”

晶澳科技在一衆光伏企業中出貨量居於前列。

據第三方機構索比諮詢統計,2024年光伏組件出貨量或達到75-80GW,位居第二名,僅次於位居首位的晶科能源(688223.SH),後者同期光伏組件出貨量在90GW以上。

但如今是賣越多,虧越多。

2024年,晶澳科技預計淨虧損額爲45億元至52億元。

“受光伏行業供需錯配的持續影響,市場競爭加劇,各環節主要產品價格大幅下降,以及國際貿易環境日趨嚴峻,導致報告期內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持續下降。”晶澳科技表示。

晶科能源則勉強盈利,2024年歸母淨利潤爲0.8億元至1.2億元,同比減少超9成;同期愛旭股份(600732.SH)預虧47.5億元至58.5億元。

行業寒冬之下,通威股份(600438.SH)原本計劃以不超過50億元的價格收購江蘇潤陽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控制權,但最終還是選擇放棄,宣告史上最大光伏併購案流產。

“現在還是保存實力過冬,靜待行業週期反轉,先活下來纔是硬道理。”北京一位光伏行業人士指出。

“失血”成爲光伏廠商的常態後,不少上市光伏廠商的境內再融資受到嚴格監管——根據監管安排,對於連續虧損企業嚴格執行融資間隔期等。

正因如此,光伏廠商急需要通過境外市場融資“補血”以佈局海外市場。

在衆多的海外區域中,中東地區得益於當地政府所大力推進的能源轉型戰略,處於顯著增長態勢。

據InfoLink Consulting數據顯示,2024年中東市場組件拉貨量約爲28.79 GW,同比增長了99%。

事實上,在阿曼等在內的中東地區建廠已然成爲光伏企業的共識。

除了晶澳科技、鈞達股份,2024年7月安徽新能源企業秦能光電與阿曼可再生能源公司Bakarat Investment在阿曼蘇哈爾自貿區共建一座涵蓋8GW光伏組件和2GW光伏電池的工廠。

佈局中東市場能否成爲光伏廠商黑暗中的新曙光,仍具有很多不確定性。

儘管中東地區地處沙漠地帶,對組件的抗風沙、抗高溫、抗鹽鹼等性能要求較高,但時有低價中標的情形發生。

例如2023年迪拜馬克圖姆太陽能項目第六階段中,阿聯酋Masdar以1.62美分/Kwh中標,創下了當時全球光伏項目最低價。

隨着中國光伏齊聚中東後,價格戰是否會再度上演,仍待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