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月光曲-臺積電文學沙龍116現場報導】陳其豐/在流量時代寫作
作家徐珮芬(右)與潘柏霖對談。記者葉信菉/攝影
2025年3月28日「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學沙龍,邀請徐珮芬與潘柏霖對談,陳繁齊主持。三人都自網路PTT詩版發跡,到如今追求社羣觸及率的時代,媒介的轉移改變網路詩的傳播方式,同樣影響詩人的創作模式。
徐珮芬回憶,詩版讀者喜歡以「空白推」與「標點推」表達肯定,許多詩人在此嶄露頭角,進而出版詩集。潘柏霖認爲「空白推」沒有多餘評論,營造舒適的創作與閱讀場域,現代作者發文則不容易滿足於低贊數,「被流量玩壞後就進退兩難」。離開詩版後,他們轉換到臉書、Instagram等平臺發表作品,陳繁齊提起「晚安詩」臉書專頁,在大家還很鬆散使用社羣的時期,每兩三天就分享一首詩,帶給讀者充滿儀式感的讀詩期待。
陳繁齊分析,網路時代讓人產生全知與擁有選擇權的假象,看似追蹤了許多事件,實則資訊只是滑順地掠過生活,而「冒犯」反倒讓人停下來覺察與思考。徐珮芬迴應,冒犯不等於傷害,她會先區分純粹的傷害與有意義的挑戰。擔任臺北公車捷運詩選策展人時,她試着在讀者的批評中找出值得參考的意見,但一旦雙方認知起點不同,彼此就難以溝通。談及自身寫作,徐珮芬起初極力拒絕任何束縛,也抗拒外界的批評,如今則認爲這種態度並不健康。然而,「心無旁騖的寫作階段,一生只會經歷一次」。
潘柏霖則不認爲批評作品形同冒犯作者,但若評論延伸至分析作者人格,便構成了侵犯。同樣曾策畫公車捷運詩選,他指出入選作品的刊載環境已經改變,很容易被去脈絡化地解讀。讀者對文類有各自的想像,潘柏霖也好奇劃分文類的依據,當某些因素或脈絡剝除後,作品是否仍屬原先的文類?至今,他仍未找到能說服自己的答案。
社羣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網路創作者們亦直接面向讀者。陳繁齊曾收到帶有情緒勒索的訊息,雖然他相信創作應追隨自我心志,但無形的壓力如同「天花板」,即使看不見,仍是軟性限制。潘柏霖收到這類私訊時,總會陷入兩難,因爲自己「不是心理諮商專業,回什麼都很怪」。徐珮芬則主張,作品只爲抒發自身苦痛,無暇顧及他人憂傷。但近年來,她開始能同理讀者。如同自己一整天開着喜歡的podcast,時不時與主持人產生共鳴,這種感覺與收到的私訊本質相似,都是單向的傳遞,「但正因如此,就絕對不會聯絡」。
潘柏霖反思,當前的創作環境迫使創作者成爲服務業,必須迴應讀者的各種意見,但許多批評僅反映個人好惡,不具有對話的可能。創作的「天花板」時刻存在,除了網路環境的限制,他也關注自己的作品是否會傷害某些族羣。徐珮芬則表示,這類問題是時代「共業」,十年前幾乎都不存在,而今無論作者是否願意,都會被賦予「人設」,由作者與讀者共同參與、塑造。「當寫的東西被夠多人看見,作者就自動成爲網紅了。」
講座最後,徐珮芬朗讀〈再一下下就好〉與《久美子的線上房間》自序,潘柏霖則選讀長達百餘行的詩作〈幸福是:〉。關於創作初衷,三人皆強調,應認清「爲何而寫」,並肯定自身作品,而非爲了說服或倡議。畢竟,試圖說服他人時,更多時候,或許只是渴望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