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月光曲-臺積電文學沙龍120現場報導】蘇吉/皇天不負創作人

2025年七月「星期五的月光曲」文學沙龍,從作家楊雙子與金翎的文學相對論進一步延伸。楊雙子節選了散文集《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中一個關於「寫小說」的段落,寫作的艱難成爲她與同爲創作者的金翎共有的密語,也透過書寫與讀者分享,交換秘密般,書寫讓讀者們都進入這個親密的困難裡,共患難。

楊雙子朗讀的段落,提及姊妹共同創作的種種笑鬧,卻也看見兩人書寫的啓蒙、受挫與重啓。朗讀之後的節錄段落是這樣說,寫作就是這樣的一回事,「文學如征途,雖千萬人吾往矣」。姊妹二人在書寫之中看見彼此,也深深記得彼此。

主持人黃麗羣向楊雙子提問,她寫作的起源是什麼──不只是「言情」小說,而是「小說寫作」這件事本身從何開始啓動?

楊雙子提及自身對「虛構故事」的渴望:從戲劇化的家庭羣像成長,渴望抽離,便開始對虛構敘事的執迷。

金翎論及近況,談自己的小說版權售出,目前正在與版權經紀人、編輯進行作品修改會談。與臺灣的環境相異,美國的編輯會給予作品大量的修改建議,修與不修,如何內化意見成爲當前挑戰。

金翎新作談論日、韓等文化如何吸引西方人不遠千里而來。關於日本的召喚力,黃麗羣也分享自己的旅日經驗,被當地文化很深刻地影響。近年來東亞成爲西方旅遊勝地,究竟是什麼強大的召喚力促使這一切發生,成爲金翎的小說母題。這本以英文創作的小說,她仍然希望由臺灣譯者翻譯。

金翎本次朗讀的作品,是一篇英文散文,內容談及自己的成長過程,如何伴隨流行文化、羅曼史故事成長,其中又交織性別、教育的深刻難題。

談及《臺灣漫遊錄》,黃麗羣好奇楊雙子是如何細緻地田調,安排飲食、風土,哪個時間到哪個地點,將日治時期的臺灣帶回當代讀者的視野。楊雙子大量閱讀史料、期刊,試圖還原舊時臺灣的風貌,透過各行各業的史料匯聚成一個完整的時代羣像。而作爲譯者,金翎又要如何將這些具有感染力的臺灣風土,翻譯給對這片土地全然陌生的英語讀者呢?金翎將這個難題的解方歸功於楊雙子,雙子對各種菜餚、文化的細節描繪清晰,也讓她在翻譯過程中得以專注於文字本身,文化脈絡在字句之中也被清楚交代。

《臺灣漫遊錄》是一本層層翻譯的書籍,楊雙子在創作時以虛構角色爲作者,將自身委任爲「譯者」,如今金翎成爲「翻譯本」的譯者,也在翻譯上的語氣、遣詞上用足苦心。黃麗羣好奇金翎認爲那是「怎樣的聲音」,金翎則說《臺灣漫遊錄》有一股日本味,敘事者青山千鶴子的聲腔如何轉換成金翎筆下的文字,成爲其中的「氣口」(khuì-kháu)所在。

兩個來自不同的家庭、養成、成長背景的寫作者,以自身的閱讀眼光成長,最終在《花開時節》的翻譯上相遇,才進一步成就了今日《臺灣漫遊錄》的佳績。

漫遊以後,楊雙子着手其他的創作計劃,也涵蓋跨界合作,目前最大的挑戰依然是不夠使用的時間。金翎初始的創作難題逐漸散去,作品被出版社接納,進入修改期的同時有新的挑戰浮現。但創作的最大靜摩擦力,也許就是開頭一啓動,後續會漸漸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