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評論/高雄廢土暫置場救急 終究治標未治本
高雄「美濃大峽谷」事件擾動國內廢土沉痾,土方混入廢棄物等弊端連串曝光,經檢調大動作查緝,竟演成廢土無處可去,公共工程、施工建案停擺結局,如今市府協調高雄港南星計劃區作爲暫置場,但只夠撐3個月,凸顯臺灣缺乏國家級廢土最終處理場的結構性危機。
面對這場廢土風暴,高市府原擬在北高雄設7處公辦土資場,卻遭岡山、燕巢等地居民激烈反彈,後與中央緊急協調,選定南星計劃區優先允許公共工程土方進場,預估可收約300萬方,卻換成大林蒲居民跳腳,擔憂砂石車進出帶來揚塵、交通、污染等風險。
高雄多年來依賴12座土資場,每年吸納逾400萬立方公尺土方量,美濃大峽谷一案拉高查緝強度,廢土黑數被迫浮出。土資場不乏混入事業廢棄物的惡例,甚至有不肖業者讓廢土繞場「過水」,掩人耳目,最終卻運至農地偷倒,傷及國土。
正因臺灣目前沒有廢土最終處理場,「暫置、轉送、偷倒」成爲廢土流竄3部曲;若非「美濃大峽谷」見光,問題永遠藏埋在偏鄉地底。
而臺灣營建量體大,但廢土處理的分類標準模糊、資源化規範亦不足,這次高雄廢土之亂火燒眉毛,迫使政府不得不正視廢土去處,如今部分廢土先暫倒在南星計劃區,但撐過3個月之後呢?是否又要面對下一個「廢土風暴」的循環。國內廢土若無真正終站,無論移置哪裡都會惹人嫌惡,衝突永無止息。
地方真正需要的是一套能完善監管的廢土處理機制,而非一處短效暫置土石空地,尤其選定南星作爲暫置場,若考量將來就近填海造陸,啓建24小時起降的國際機場,那麼暫貯的土方,品質、分類、污染檢驗更須拉到最高標準,以避免不純物質混入,危及公共工程品質,數十年後演成另一場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