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包真治百病嗎? 淺論「急難救助包」

▲許多觀察認爲「急難救助包」(Individual First Aid Kit, IFAK)不只是軍事裝備,更應成爲全民國防中的關鍵配備。(圖/翻攝內政部)

●林穎佑/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隨着七月的來臨,除了漢光演習之外,政府也定調今年7月爲國家團結月,在此氛圍之下,除了將漢光演習與各縣市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演習結合之外,各界也開始探討民衆在這樣的狀況下,可以做哪方面的努力?特別是在臺風或是地震等天然災害來襲之時,民衆要如何在這樣的況下做好準備?

這些都是一般平民百姓迫切想要了解的知識。這也促使個人急難救助包的討論,陸續出現在災防與民防的討論中。也有許多的廠商開始推出各種不同的急難救助包,與避難包供民衆選擇,但這些是否真的可以發揮作用?都有討論的空間

自我生存成爲基本能力 「急難救助包」應成爲關鍵配備

固然在戰爭型態快速變化之下,前線與後方的界線逐漸模糊,特別是在臺灣地狹人稠,城市密集度高的島嶼,總體多域戰的威脅,讓國防早已不再只是軍人的責任,而是全民共同的任務。

從俄烏戰爭到以巴衝突可以看出,當戰爭不會是隻有在前線與海空的戰鬥,遠距攻擊武器以及網路戰與認知戰早已進入生活,當物資缺乏以及能源供應不足的情況之下,自我生存與緊急救援的能力就成爲一種基本存活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觀察認爲「急難救助包」(Individual First Aid Kit, IFAK)不只是軍事裝備,更應成爲全民國防中的關鍵配備。畢竟在熟悉止血帶、敷與基本的急救裝備才能在沒有醫護支援的危急情況下自救與互救。

由於現代戰爭的特性顯示,前線與後方的界線已模糊,住民地與城鎮都可能會是戰場。特別是在中共各型飛彈的威脅下,在臺灣本島成爲戰場前民衆勢必要面對空襲,因此如何讓民衆具備基本的自救與急救能力,已是社會韌性建構的必要基礎。而除了基本的救傷藥品之外,基本維生裝備也有其必要,若是有老人與幼童更需要準備專用的物品。

避難包只是器材 但要如何發揮作用還是在於人

但要注意的是,軍用的急難救助包與民間人士需要的緊急避難包,仍有相當程度上的不同。從風險管理的層面來看,軍用裝備需要更多的急救器材,畢竟其所面對的是戰火連天的前線,急難救助包的用途在於緊急救助;相較之下在不考慮網路攻擊的情況,我國民衆首要面對的風險自然是物資分配以及空襲。

在敵軍尚未登陸之前,民衆準備的救助包是可以與防災避難包做出程度上的結合。有不少民衆會直接購買成套的避難包組合,或是尋求具有極地求生等級的裝備,但避難包是一個過渡時期的選擇,主要目的在於讓民衆有基本的維生能力,移動到下一個安全的避難集散中心,並不是讓未受過專業訓練的民衆可以如特種部隊一樣,進行野外求生。

因此花大錢的裝備並不一定適用,反而是從身邊已有的物品,根據食物、醫療用品、通訊與電力、工具(如瑞士刀)、身分證件做爲準備的準則,並定時將準備的物資進行汰舊換新。

甚至也有必要將家族在遭遇戰火時,可能的集合點以及住處周遭的防空避難所進行盤點,避免狀況來臨時的手忙腳亂。避難包只是器材,但要如何發揮作用還是在於人。

居安思危是危機管理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但在面對危機之前,最需要的還是在自我鑑定與風險管理上。避難包有其必要性,但其內容物是否符合個人的生活習慣與周遭環境這些都必須要依照自身的狀況去作出調整,畢竟安全是一個建構的過程,不是隻有單一的產品。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