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艦”第十次試飛創歷史最佳表現 下一步將展開哪些挑戰?
財聯社8月27日訊(編輯 史正丞)承載着年內前3次試飛全部失敗的壓力,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終於在今日的試飛中再度實現新的突破。
此次任務也是SpaceX自2023年起的第10次“星艦”試飛。同樣由於此前的接連失敗,航天界對這次任務的關注度遠超平常。
按照流程,美國中部時間26日18時30分許(北京時間27日7時30分許),“星艦”從SpaceX位於德克薩斯州南部的發射基地升空。
完成一、二級分離後,火箭第一級“超級重型”助推器隨即展開“壓力測試”——完成定向翻轉動作後,測試單發失效情況下的着陸方案。在本次測試中,SpaceX故意停用了三臺中心發動機中的一臺,替換爲10臺中間環發動機中的一臺。直播畫面顯示,助推器在墨西哥灣上空短暫懸停後,切斷動力濺落海面。
隨後飛船成功實現了亞軌道飛行,並首次通過“糖果盒”式的部署系統成功釋放了8臺模擬“星鏈”衛星。
隨後飛船完成在軌再點火測試,並依次完成再入地球、着落燃燒,並按計劃在印度洋靠近澳大利亞以西區域受控濺落。
前路依然漫長
毫無疑問,SpaceX今日完成了“星艦”項目有史以來最成功的一次試飛,但對於其本身的使命而言,接下來需要驗證的技術突破依然繁重且緊迫。
短期內,SpaceX將需要克服在軌燃料補給和“星艦”飛船回收兩大難題。與“超級重型”助推器降落在發射架相比,上層星艦飛船的回收更具挑戰性。因爲星艦飛船需要在重返大氣層過程中承受熾熱高溫和劇烈物理衝擊。
與此同時,作爲美國重返月球以及馬斯克火星移民項目的關鍵障礙,在軌燃料加註也是下一個等待突破的難點。在今日的直播中,SpaceX透露可能會在明年某個時間點測試這個項目。
考慮到“星艦”第十次試飛基本按照預定計劃完成,美國聯邦監管機構可能不會要求SpaceX展開正式調查,或者提交正式文件證明已經解決既有問題——在此前三次失敗的任務後,公司都不得不走完一整套流程。
雖然公司尚未公佈後續的安排,但SpaceX首席執行官馬斯克曾在5月表示,未來3次試飛的節奏會更快,大約每隔3-4週一次。
按照這樣的日程表,“星艦”飛船和“超級重型”火箭的第11次試飛最快將在9月底進行。
考慮到SpaceX肩負的任務節點,現在剩餘的時間並不寬裕。
下一個地球-火星轉移窗口期即將在2026年底到來,屆時前往火星的形成最多可縮減一半。在今年5月公佈的路線圖中,馬斯克規劃在這個窗口期向火星發射5艘搭載“擎天柱”機器人的星艦飛船。
與此同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也在等待“星艦”的商業化部署,目標是避免已經延期至2027年的載人登月項目進一步延誤。同時考慮到月球上並沒有發射架,所以SpaceX還得專門設計並測試一套飛船着陸系統。
星艦“十飛”成功後,美國交通部長兼NASA代理局長肖恩·達菲將此稱爲“意義非凡的一天”,並表示今日的測試成功爲星艦人類着陸系統鋪平了道路。
最後,作爲星艦大規模商業化的前提和馬斯克個人的執念,火箭和飛船的可複用性將會是更長期的挑戰。因爲返回地球期間的高速大氣摩擦會造成劇烈侵蝕,迄今爲止返回地球的航天器都需要進行維修和更換隔熱罩。已經退役的美國航天飛機雖然使用可複用數十次的隔熱瓦,但執行任務後仍需要進行部分更換。
在本週一的直播活動中,馬斯克坦言:“飛船和助推器仍有數千項工程挑戰待解決,但可重複使用的軌道隔熱罩或許是其中最大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