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卓揆火速拆彈 防大罷免節外生枝

近期清華、中興、中山三校醫學系名額擴增爭議。衛福部與教育部開會討論後,決議招生總名額維持1300名不變。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清華、中興、中山等三校學士後醫學系招生名額擴增,醫界怒氣沖天,就在廿九個醫界團體即將舉行記者會,痛批教育部「黑箱招生」前,行政院卻快速剪掉炸藥上的引信,應是不想在七月廿六日大罷免投票前節外生枝。如果連鐵板一塊的醫界都被動搖,恐難收場。

衛福部三月十八日新增核釋藥事法第一○三第二項後落日條款,讓領有經營中藥證明文件之中藥從業人員,在修習中藥課程達適當標準,得繼續經營中藥販賣業務。藥師公會全聯會爲此抗議六、七次,期間曾至凱道陳抗,但衛福部仍是老神在在,立場並未動搖。

相較之下,廿九個醫界團體尚未正式抗議,行政院趕在一早八點半召開跨部會會議,閣揆卓榮泰親自出手,不到一小時內達成決議,重回原點,醫學系學生招生總額仍維持一三○○名,顯示在執政黨心中仍是「藥不如醫」,而醫界政治動員力量確實遠高於藥界。

爲了成立學士後醫學系,清華等三間大學在四、五年前間投入衆多資源,並積極籌備醫院,滿心期盼在衛福部今年結束公費生計劃後,由公費生制度轉爲自費生,並擴增名額。不料,教育部六月同意後,引爆一連串風波,遭醫界一致反對,部分網紅則在社羣平臺揶揄:「不是綠營的死忠捍衛者嗎?怎會落得這場下場。」

衛福部與教育部「對砍」,已是大新聞,一旦廿九個醫團聯手抗議,恐無法在短時間收拾殘局,更可能影響大罷免投票氛圍,這應也是行政院立即出手處理,迅速止血的原因。

然而,政府看似快速拆彈,解決燙手山芋,但醫界人力不足困境沉痾已久,偏鄉人力及科別失衡,最近幾年急重症醫師紛紛出走,加上衆多年輕醫師不受任何專科訓練,直接至醫美診所當打工仔,弊端叢生,民衆醫療權益受損,政府迄今仍未能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國人「不能生病的年代」正上演,當政者看見了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