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重啓核能 多元能源避國安軟肋
臺灣地狹人稠,不管就安全性、經濟性,不可能一味大蓋天然氣儲存槽。圖爲中油觀塘接收站內的儲槽。(本報資料照片)
臺灣LNG的安全存量不足是老問題,現在還被華府智庫點出是「阿基里斯腱」軟肋,讓高喊「抗中保臺」的執政黨無力反駁。事實上,油電國營事業曾對共軍封鎖做過兵推,可以採取限電7成手段才能保能源存量,但如此也得犧牲臺灣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爲了不要讓美國老大哥擔心,賴政府真的需要趕快思考覈能角色,讓臺灣可以核氣煤綠等多元能源,增強供電韌性。
兩岸局勢緊繃,尤其中共可能祭出封鎖或搞「灰色地帶戰略」,讓華府「保衛民主基金會」與「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兩大智庫能源兵推,都一致爲對臺灣天然氣存量過短感到憂心。
臺灣是海島國家,被封鎖風險,不管那個政黨執政都無法迴避。但綠營堅持非核,重壓天然氣發電5成,卻讓被斷氣風險,成爲那條脆弱的「阿基里斯腱」。
經濟部雖然規畫2027年天然氣安全天數要拉到14天,全臺大興建土木要建七座天然氣接收站,但這要對應中共軍事封鎖仍遠遠不足。可是臺灣地狹人稠,不管就安全性、經濟性,都不可能一味大蓋儲存槽。
雖然能源備案兵推,緊急時可以切掉工業用電與非必要民生用電,僅保留3成用電要來支撐一年運作,可是臺灣是出口導向國家,犧牲產業,GDP遭重擊,人民將只剩活着,而無生活。
在天然氣很難拉長存量,再生能源又看天吃飯下,賴政府當下要做的,就是從國安角度看,重新思考覈能在我國能源政策角色。包括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以及核二、核三的重啓延役等,以核能、火力、綠能等多元能源強化韌性。
畢竟新鈾燃料棒放入就可以發電1年半,又有綠能難以取代的24小時基載電力。至於戰爭風險,從俄烏戰爭例子,雖核電廠周邊會被破壞,可從俄軍不敢摧毀反應爐來看,其安全性也好過其他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