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是解方? 簡又新:關鍵是「能源多元化」

▲臺灣淨零排放協會理事長簡又新大使表示,能源的「多元化」是目前所有先進國家發展的重點。(圖/記者潘姿吟攝)

記者潘姿吟/臺北報導

對於近日熱議的能源議題,臺灣淨零排放協會理事長簡又新大使表示,「乾淨、穩定、價格合理的能源仍是所有國家追求的目標。」簡又新指出,除了德國外,目前幾乎所有先進國家都將核能視爲「能源多元化」的重要選項,「能源不能太單一,否則風險很高;多元能源組合才能降低供應不穩、價格波動或戰爭等外部因素帶來的衝擊。」

他強調,即使是號稱建設時間較短的SMR,其實仍需長時間規劃與高額經費投入,目前國際間已有約68個SMR計劃案正在設計或建造中,但真正進入穩定商業運轉的仍是零。他說:「SMR理論上可行,但離真正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而且還涉及價格、製造風險與法規許可等問題待解決。」

針對美方近來釋出希望臺灣採購SMR的訊號,簡又新認爲,臺灣目前的角色應該是「觀察與準備」,不管是否會採購,都必須先建立相關法規、風險評估機制與基礎研究。他提到,政府資源有限,公私協力是一種方式,共同來把前置期的基礎作業先做好,例如:應該同步委託民間機構協助資料彙整與研究等。

民衆對核知識仍陌生 應強化科學教育與溝通

臺灣社會對能源的科學知識普遍不足,可能直接影響政策溝通與社會接受度,簡又新坦言,「我們做了十幾年的民意調查,發現大衆對於臺灣主要的發電方式始終搞不清楚,很多人甚至以爲核能是臺灣發電的主力來源,這代表教育與資訊傳遞出了問題。」對此,他建議政府在推動任何能源轉型政策前,應優先做好「知識溝通」與「社會對話」工作,「讓民衆理解之後,比較容易接受,否則就只會陷入恐懼與對立。」

簡又新也補充,民衆對火力發電的印象仍停留在「燃煤會造成空污」,卻忽略目前燃氣已逐漸取代燃煤。雖然,天然氣在空污表現上優於燃煤,但其碳排放仍偏高,不能被視爲乾淨能源,只能算是相對乾淨的過渡能源。

「儲能」是未來能源穩定的關鍵與商機

在談及再生能源的不穩定性與間歇性,簡又新強調,儲能技術將是關鍵。「風電與太陽能都有天候限制,必須透過高效的儲能系統,將電先存起來、穩定釋放,才能成爲穩定電力來源。」

他指出,儲能不僅是技術議題,更是巨大的產業機會。「儲能會成爲下一波的大商機,不只是電動車,未來家庭、工廠都會需要。誰能提出好的解決方案(solution provider),誰就掌握了全世界的市場。」

簡又新表示,臺灣在儲能技術上雖然已有初步成果,但在這場國際競賽場上,仍居於落後地位,「雖然我們有些企業表現不錯,但整體來說仍有差距。希望更多企業家能看見這個趨勢,把握未來。」

▲核一廠。(圖/記者林挺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