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產業 也能是能源挑戰解方

賴總統與新內閣即將上任,新的經濟部長尤其令人關注,因爲臺灣經濟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方面,我們擁有世界領先的半導體產業,這是令人矚目的成長的主要推動力。另一方面,臺灣也面臨着對進口能源的依賴,以及始終存在的全球經濟放緩陰影等不利因素。

臺灣在半導體產業的主導地位是不可否認的,佔全球合約晶片產能的一半以上,這種實力推動了經濟的顯著成長,半導體產業對臺灣的出口和GDP做出了巨大貢獻。

全球晶片短缺進一步支撐了臺灣的地位,由於疫情期間電子產品需求飆升,超過晶片供應,臺灣晶片製造商提高了產量,導致出口和外國投資激增。這場科技熱潮也吸引了人才並刺激了創新,鞏固了臺灣作爲全球科技領域重要參與者的角色。

但是這種對單一產業的依賴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半導體產業具有很強的週期性,全球電子產品需求的任何下滑,都可能對臺灣的經濟表現產生重大影響,還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會擾亂供應鏈並阻礙關鍵原材料的取得。

儘管技術實力雄厚,但臺灣面臨一個重大弱點,就是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石化燃料,主要是煤炭和天然氣,佔臺灣能源需求的百分之七十以上。這種依賴使我們容易受到全球能源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俄烏持續的戰爭推高了能源價格,影響了臺灣的進口成本,並可能加劇通貨膨脹。

臺灣的能源基礎設施也面臨到限制,它對老化發電廠的依賴和有限的國內能源供應,限制了其滿足不斷增長的電力需求的能力,特別是來自不斷擴張的半導體產業的電力需求,這些晶片工廠的能源密集程度極高,需要爲其複雜的製造流程,提供穩定可靠的電源。

政府也意識到這些漏洞,並正採取措施以解決上述問題,包括開發太陽能和風能等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就連賴清德原先的閣揆人選童子賢日前也稱「卅年前曾經反核,但現在認爲核能不是人類公敵」;新經長郭智輝則稱若核電廠真需延役,希望取得全民認同,似已有考慮延長現有核電廠作爲相對穩定之能源。

臺灣半導體產業與其能源挑戰之間的關係,是複雜且相互依存的,雖然晶片工廠是能源的主要消耗者,但是它們也有可能成爲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例如,開發節能晶片和促成智慧電網整合,半導體技術的進步有助於開發更智慧的電網,從而更好地管理和分配能源、優化電力使用並更有效地整合再生能源。

臺灣經濟的未來將取決於應對幾個關鍵挑戰的能力,包括全球經濟逆風、如何確保穩定的能源供應、培育創新持續投資研發等等。但儘管面臨這些挑戰,臺灣強大的技術基礎和半導體產業的戰略重要性也帶來了巨大的機會,吸引外國投資再生能源基礎設施和建立技術合作夥伴關係,可能是未來成長的關鍵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