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迎合執政者 大法官卷政治紛爭
史上頭一遭,蔡宗珍等3大法官自發聲明稿,強調目前大法官人數不能判決。(本報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就任後,2次提名的7位大法官都在立法院審查時被封殺,不光在野黨有意見,連執政的民進黨立委們對部分人選也不支持,究其因是前司法院長許宗力等人,趕在大法官任期屆滿前,火速將藍白立委通過的國會改革法案判決違憲,這也讓本應立場超然的大法官們捲入政治紛爭,連同被提名的大法官都無辜受害,臺灣司法沾染「政治顏色」,讓人民質疑淪爲政治打手。
回顧這起災難性的釋憲案,當時董保城教授在憲法法庭上,直接在額頭上貼上便利貼來比喻,如果法案違憲有重大瑕疵,「不待調查即可認定,一望即知」。他生動的解說,正是勸諭大法官們,別當風紀股長,介入國會自治事項,變成管家婆,但「綠友友」的大法官根本聽不進去,急着迎合提釋憲案的執政黨,作成實質違憲的政治性判決。
隨後產生的連鎖反應,在野黨立委去年12月20日聯手通過《憲訴法》修正條文,明訂大法官總額15人,參與評議人數不得低於10人;作成違憲宣告時,同意違憲宣告的大法官人數不得低於9人。賴清德總統今年1月23日公佈修法、1月25日生效,8位大法官至今只有裁定受不受理釋憲聲請案,無法作成違憲判決。
昨日發生司法院大法官茶壺內的風暴,導因有人主張修法後的《憲訴法》不是憲法,職司憲法審判的大法官不用遵守法律。可是,當年推動《憲訴法》的司法院秘書長呂太郎大法官,也是變動了大法官審理法的審理門檻,難道「昨是今非」,只要不是執政黨推動的修法,大法官都不需要遵守?蔡宗珍等3大法官認爲必須遵守現行法律,是主張新修法在未宣告違憲前,仍然是有效法律,這也是避免大法官再次捲入政治爭議,更是大法官守護憲法的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