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救災變政治鬥爭 政府信任將潰堤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重大災情,賴清德總統(左二)25日前往光復鄉視察災情,並慰問災區的民衆。(範揚光攝)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重大災情,賴清德總統(右)25日前往光復鄉視察災情,一位民衆難過地出示自家公司遭洪水淹沒的照片。(範揚光攝)

0923花蓮洪災釀重大傷亡,政府學到教訓了嗎?本應是全民團結救災時刻,卻成藍綠政治惡鬥角力的戰場,當災民仍在污泥與洪流中掙扎,政客卻忙着爭辯「誰通知誰、幾次通報」,趁着風災大啖人血饅頭。在生死攸關時刻,政黨恩怨都應放下,救人與復原纔是唯一優先。

從前一天傅崐萁在花蓮槓上卓榮泰,到昨日行政院會後記者會搬出一份「通報時序表」,細數內政部長4度聯繫、民政系統14次通知、消防署10次傳真,強調中央「早有警示」,暗指花蓮縣府怠慢失職。這份清單看似還原事實,實際卻是在替自己甩鍋,刻意操作縣府「失職」形象,意圖讓花蓮縣府成爲怠惰無能的替罪羊,刺激綠營網友攻擊花蓮縣政府。

花縣府也不甘示弱,強調基層全力救災,批評中央「甩鍋」與「帶風向」。於是,災區成政黨互咬的選舉舞臺,綠營藉機凸顯藍營縣市治理不足,藍營則反手回擊,把中央塑造成「光會口水、不會救災」,淪中央地方吵架鬧劇,而光復鄉仍滿目瘡痍,災民更悲慟無助。

災後最迫切的問題是,堰塞湖潰堤風險如何解除?居民安置是否足夠?重建經費、人力與機具是否即時到位?這些纔是救災與重建的核心,然而,在藍綠互咬的口水下,民衆看見的是一再重演的政治鬥爭,而非有效的救災作爲。

一次次災難,都是對政府誠意與能力的檢驗,不是政黨互咬的戲棚,人命要緊,朝野的政治恩怨都該放下,唯有拋下政黨對立,專注救人與重建,全面體檢堰塞湖,政府纔算真正學到了教訓。否則,這場災難不只是大水沖垮堤防,更將徹底沖刷掉人民對政府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