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最高法院即使限權也不退 川普關稅戰勢難逆轉
美國最高法院5日審理川普政府徵收對等關稅的合法性,此案可能動搖整個貿易政策根基。核心爭點在於川普是否正當援引《國際緊急經濟權限法》(IEEPA),以行政權力對幾乎所有貿易伙伴加徵關稅。若敗訴,將重挫他以關稅作爲談判武器的策略,削弱「關稅即槓桿」的主軸。
白宮發言人李維特表示,「總統團隊已準備B計劃」,並強調對法律立場「百分之百有信心」。川普陣營擔心法院若限制IEEPA權限,將迫使政府尋找其他法源維持關稅政策。這場訴訟不僅關乎貿易,更關乎總統能否繞過國會、單方面決定課稅的權力邊界。
前商務部官員馬傑瑞斯告訴紐約時報,川普仍可依1974年《貿易法》第122條暫時課徵15%全球關稅,爲期150天,理由是「矯正重大貿易逆差」。此條文雖限制期程,卻提供法律依據。另可動用第301條,對不公平貿易行爲發起調查後再課稅,該機制曾用於對中貿易戰,且歷經法院檢驗,被視爲「經過戰場實證」。
馬傑瑞斯認爲,即使IEEPA遭限,川普仍能「以更繁瑣程序」達成同樣效果。另一選項是1962年《貿易擴張法》第232條,允許以「國安理由」課徵關稅。此機制需經數月調查,但法院過去對總統在國安領域擁有廣泛裁量權,使其更具抗訴韌性。川普第一任期即曾以此對汽車、金屬及醫療設備加稅。
更早的1930年《關稅法》第338條亦可動用,授權對歧視美國的國家課徵最高50%報復性關稅。這些潛在法源顯示,即使IEEPA被限,白宮仍握有多重後備工具。法律專家警告,這些條文雖具正當性,卻可能造成「更慢但更持久」的全球關稅體系。
值得注意的是,川普的貿易決策幾乎完全繞過國會。依憲法,課稅權屬國會,但川普透過行政命令推動關稅與協定,使立法機關淪爲旁觀者。民主黨與部分共和黨人皆對此不滿,但多數黨內人士不願公開對抗總統,導致制度性制衡失能。
聯邦最高法院5日開庭審理川普關稅政策的合法性。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