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美產能升溫 重塑輝達佈局

首先,拜登政府以《晶片與科學法案》提供超過500億美元補貼,並要求輝達、超微(AMD)、高通等晶片大廠與供應鏈合作伙伴,在美進行先進製程生產。臺積電美國亞利桑那廠區已於2024年第四季量產4奈米制程,原定2027年下半年量產的3奈米第二座晶圓廠正加速推進,預計可提前數季量產,Intel、三星也積極擴充當地產能。

對輝達而言,若美國本土能供應更多先進晶片,將降低對亞洲供應鏈的單一依賴,分散地緣風險。

其次,地緣政治是輝達考量的另一層面。近年美中科技競爭加劇,美國政府接連收緊先進晶片對中國的出口管制。輝達雖在中國市場有龐大需求,但在出口受限的情況下,必須更依賴美國及歐洲市場支撐成長。若未來美國在製造、封裝、測試等環節形成完整供應鏈,輝達勢必得在美國加碼投資,確保核心產品能在合規下穩定供應。

然而,輝達並非「撤離」臺灣或亞洲。半導體業者認爲,輝達策略更像是「雙軌並行」:一方面因應美國政策,強化本土產能連結,另一方面仍須依靠臺灣完整的半導體生態系。以AI GPU爲例,臺積電先進製程與CoWoS先進封裝仍是不可取代的優勢;同時,內湖、南港、新竹三大據點,讓輝達得以就近與臺積電、聯發科、廣達、鴻海等合作伙伴緊密協作。

對臺灣而言,輝達的「美國重心」趨勢雖可能讓部分高階研發與產能轉向美國,但其在臺灣的戰略角色並不會因此削弱。AI晶片設計、驗證到伺服器整機制造,臺灣供應鏈仍佔全球最核心位置,輝達必須維持深度合作,確保產品能快速量產與導入市場。

整體來看,輝達的重心確實逐漸回到美國,一方面是政策驅動,一方面是產能逐步成形。但同時,輝達也在維持臺灣與亞洲的戰略支點。未來將呈現「美國-臺灣雙核心」的全球佈局,美國承擔產能與政策安全,臺灣則負責重要的生態鏈整合,兩者缺一不可。